产教查覓包養價格融合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3月19日,茶农在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花果山村茶园采摘包養春茶(无人机照片)。

近期,重庆市永川区的茶园陆续进入春茶采摘期,茶园内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永川区将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不断建包養设优质茶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并通过产教融合,为茶产包養網價格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目前,永川区茶叶种植总面积达11.15万亩,茶产业年产值约11.1亿元。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包養網   

大元社:田埂上的艺查包養網心得术课堂_中国网

“那里有很多的画/那里有很多的书籍/优美的环境/我们在秋千下玩耍/快乐的大元社……”
  11岁的女孩芳芳(未成年受访者,均用化名)用这首稚嫩小诗表达对“大元社”朴素的情感。“大元”是湖南省宁远县水市镇的自然村,位于湘南九嶷山下。2016年返乡创业的刘休和妻子周燕成立“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前夕,记者来到大元包養社,探访这个大家庭的快乐之源。

“我想把艺术带回家”

“大元社是我的另一个家。”芳芳说,这个“家”里有很多年龄相仿、经历类似的小伙伴,还有教他们弹琴、绘画、写诗、做手工的“大朋友”。这是一个充盈着温暖、充满着欢乐的“大家庭”。
  秀秀和芳芳是包養平台推薦一对亲姐妹,她们的父母离异,两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进入大元社之前,她们常常吵嘴、打架。
  一年后,姐妹俩分别为对方画了一幅素描,印在大元社诗集上。“姐妹两个都有些艺术天赋,姐姐琴弹得好,妹妹画画、写诗。我们尝试通过她们各自的艺术创作让两人沟通,互相欣赏、彼此尊重。”周燕说。
  1996年,周燕的家乡湖南益阳沅江市遭遇洪涝灾害,两年后,年仅8岁的周燕成了“留守儿童”。“那一刻起我的童年就结束了。也许是共情心特别强吧,我对农村留守孩子非常在意。”周燕说,“最初我只是很朴素、纯粹地陪伴,踏踏实实去观察。后来发现这些乡村孩子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保护得很好,也许艺术真的可以帮到他们。”
  “我在大学是学艺术的,我包養想把艺术带回家,就是要看看乡村需要艺术做什么,艺术能为乡村做什么。”周燕说。
  2019年和2020年,周燕带着大元社的孩子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两次展览,用泥巴、枝条、树叶构成的艺术品,散发出清新的田野气息,引起关注。
  “呼吸得到的东西才是活的。”周燕说,对“大元社”的孩子们而言,艺术不再是简单的陪伴,更成为促使他们作出改变的力量。

“去鼓励,去支持,去拥抱吧”

在大元社每年的“乡村艺术节”上,总有一个靓丽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她叫欣怡。来大元社之前,她从未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从未发现自己多么热爱跳舞。
  “之前她从不敢上台,总是说‘阿姨我不会,唱得不好’。”周燕说,“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带她去没人的地方,对着大山唱。”
  “艺术节”前,周燕又将欣怡单独带到“草坪剧场”,为她一人打开所有灯光,鼓励这个既敏感又脆弱的女孩在夜风轻拂中翩翩起舞。那一刻,深藏于欣怡心中的壁垒,被冲破了,她成了一个从自我保护和封闭意识中苏醒的欢乐舞者。
  “我就是要让她享受舞台的感觉,就是要告诉她,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舞者。”周燕说。
  当欣怡在“艺术节”上表演的那一刻,身患癌症的爷爷出现在人群中。“他原本以各种理由,怎么也不肯来,但我还是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他。”那个瘦削的身影,双肩微微颤动,眼角闪过晶莹。
  “这些孩子,他们需要支持,就去支持吧;需要鼓励,就去鼓励吧;需要拥抱,就去拥抱吧!”周燕说,艺术应该带给他们的,就是释放的真我、点燃的信心。
  2018年起,大元社“乡村艺术节”连续举办了6年,所有的节目策划筹备、演出现场布置、服装道具设计等都是包養孩子们自己完成。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自我,与外界对话。那一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载体,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乡村需要艺术帮助疗愈”

最初,大元村的孩子和家长们对这个莫名其妙的“什么社”并不理解,也不信任。“艺术”于他们而言就更加遥远。“但信任关系的建立就在于真诚,有真诚就有信任,有信任就有一切。”周燕说。
  那时候周燕还怀着孕,“就每天挺个肚子在村里面转来转去,去家访,找爷爷奶奶唠嗑,辅导孩子们做作业……”能做的,周燕都会尝试着去做,目的只有一个:信任。
  当孩子们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带回家,当他们把在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展示出来,当一次又一次的“乡村艺术节”在欢快的歌舞中落下帷幕,当村民的墙壁上画满孩子的“涂鸦”……“迟到的信任”终于来临。
  “艺术很‘好玩’,它不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它是用眼睛、用手、用身体去学习,是可以自由表达的工具,可以尽快把孩子心灵打开。”周燕说。
  “大元社”后的草坪上有一个用竹条、树枝搭建的“毛毛虫的巢穴”,它的创意设计源于——12岁女孩茜茜的“梦”。
  茜茜会经常梦到毛毛虫爬来爬去,爬满身体,梦着梦着便惊醒过来。这个梦折磨了茜茜很多年,“我便让她尝试着把梦中的毛毛虫做出来。”周燕说,“做好之后,孩子们很喜欢,经常钻来钻去玩耍。”而茜茜也惊奇地发现:包養原来梦中“邪恶”的毛毛虫并不可怕,也可以很“可爱”!
  “大元社有很多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孤独、封闭,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周燕说,“起初我们只是想通过艺术陪伴他们、触发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学会表达、理解和沟通。”渐渐地,周燕探索出了艺术的疗愈功能,这或许能让乡村儿童受益终生。

(记者赵众志 陈振海)新华社长沙11月20日电

万水千山 情深意长——循着习近查包養行情平总书记春节足迹感受为民情怀_中国网

农历甲辰龙年将至,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看变化、听民声、送祝福,把温暖带到百姓身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国事多么繁忙,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抽出时间,不辞辛劳深入基层。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足迹,跨越万里山河,回忆12年来的温暖瞬间,感受人民江山的幸福年景,见证神州大地的气象万千。

他行之所向,皆是心之所系。行程万里,情怀如一。

温暖的牵挂

冬日的天津,道路两旁灯笼高挂,大街小巷车水马龙。

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村民在院子里挂“福”字(2024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2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一到天津,就前往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察看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第六埠村是天津防洪要害之处,受去年7月底8月初极端降雨影响,这里一万多亩田地被淹。

受灾地区群众温暖过年,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怀。

“总书记来到家里和我们拉家常,从受灾情况、灾后补贴到孩子上学、家庭收入,他问得既细致又深入,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村民杜洪刚说,洪水退去后,政府第一时间帮助村民们翻修蔬菜大棚,很快就恢复生产。现在,自家大棚里种植的芹菜即将迎来丰收。

村广场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点缀出浓浓年味儿,“烟火气”里升腾起新的希望。

群众能不能平安回家过年,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牵挂于心。

处于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关键节点的郑州东站,旅客熙熙攘攘,奔赴家的方向。

“作为疫情防控转段后的第二个春运,今年出行需求大释放。高峰期,每78秒就有一趟高铁从这里驶出。”客运值班员张华说,今年春运以来,郑州东站每天迎送旅客近2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在郑州东站候车大厅“心馨”党员服务台,旅客在咨询乘车事宜(2024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去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和我们视频连线,嘱咐我们精心组织调度,严守安全底线,确保广大旅客安全出行。在视频中看到总书记的亲切面容,我们备受鼓舞。今年车站增加了升降式安全防护设备等新设施,让旅客有更好的出行体验。”张华说。

为应对雨雪冰冻天气,郑州东站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做好防寒物资增配补充,全力确保旅客安全出行。

浓浓的包養網排名年味儿里,凝聚着最值得珍视的情感。

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们正在排练“村晚”,欢笑声响彻广场。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排练节目(2023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烂泥沟,吃水都困难。

201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来到“瘠苦甲于天下”的定西,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看到墙根的水缸,舀起一瓢水。

“水是从村里的山泉挑来的,瓢上还有陈渍,总书记没有犹豫就喝了下去。”马岗的孙子马海龙至今难以忘怀,“总书记关心我们能不能喝上安全水,心里装着老百姓。”

如今,元古堆村水通、路通、网通,党参、当归、百合等经济作物遍布沟梁。昔日“烂泥沟”脱胎换骨。

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说:“总书记鼓励我们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起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现在大伙努力挣光阴,日子攒劲得很!”

村里看到“尔滨”火了,也学着搞文旅建设,不久前建成一座冰雪乐园,成为新的风景线。郭连兵笑着说,眼下大家自发编排“村晚”庆祝新生活,老曲新调里,唱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

祖国的万水千山,镌刻着最深情的牵挂。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村民徐海成家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技术人员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一处育种室内培育微型马铃薯瓶苗(2024年2月4日摄)。新华社发

德胜村马铃薯产量稳步提高,去年产值达1200万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比几年前翻了几倍。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徐海成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女儿徐亚茹学成后回乡发展,担任德胜村党支部委员。她用年轻人的眼光谋划着进军电商平台,打响“德胜品牌”。

徐海成端出刚炸好的“开口笑”:“现在的日子就好比这个小吃,热气腾腾、‘笑口常开’!”

温暖的牵挂,深情的嘱托,都已化为百姓的幸福生活。

陕西梁家河,白雪覆盖山峁,人们正忙着置办年货。

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近平回来了!”村民们激动地围拢到总书记身边,争相向他问好。

“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当我们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责任心,有担当!”说起“老朋友”,70岁的梁玉金难掩激动。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乡亲们从苹果树上“摘下”小康生活,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梁家河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曾经在外打工十多年的梁玉金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小超市。旅游越来越旺,钱包也越来越鼓。“去年收入20多万元,光景美着咧!现在我最大愿望就是盼着总书记再回我们梁家河转一转、看一看……”

在梁家河发展旅游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到村办企业上班,过上了“有盼头”的幸福生活。

奋进的力量

井冈春早。

茅坪镇神山村村民彭夏英贴好春联,看着自家二层小楼的喜庆门楣,红了眼眶,思绪闪回当年——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沿着湿滑的山路辗转来到这里。

“从门外走到里屋,总书记一直握着我的手,现在想起来,心里都热乎着呢。”温暖的场景让彭夏英记忆犹新。

那时她家还是贫困户,住土坯房。“总书记从客厅到厨房、卧室、厕所,一间一间屋子看,一点一点算脱贫账,鼓励我们要树立信心脱贫致富。”

这份特殊的“新春关怀”,为红色圣地井冈山注入无穷动力。

人心齐,泰山移。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摘帽”的贫困县。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村民在悬挂灯笼(2024年2月5日摄)。新华社发(李劼 摄)

循着总书记的春节足迹,我们看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

如今,神山村通往外界的盘山公路畅通无阻,神山红色文化新业态方兴未艾,合作社蒸蒸日上,精品包養網民宿遍布乡间……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气象更新。

“这几年家里盖了民宿,买了新车,两个儿子都成了家,还添了小孙女,喜事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不晓得总书记要是再来还认不认得出我们嘞!”彭夏英眉开眼笑,“请总书记放心,老区人民的日子好了,还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循着总书记的春节足迹,我们感受到人民领袖同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心贴心的深情厚谊。

寒风凛冽,北京城市副中心,京唐城际铁路运潮减河隧道盾构段施工现场依旧火热。

在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运潮减河隧道内,施工人员在拼装管片(2024年2月4日摄)。新华社发(中铁十四局供图)

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项目测量主管李维川坚守一线,作为“盾构机的眼睛”,为“大国重器”地下掘进保驾护航。

“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术人员,是总书记的关怀激励我成长。”眼前的隧道仿佛联通了时空,带李维川回到11年前的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的工梯下到20多米深的地下作业平台,看望慰问一线劳动者。刚参加工作的李维川站在工友的队伍里,离总书记那么近,他感到特别幸运。

“总书记说,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殷殷嘱托,在李维川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11年来,他扎根一线,奋力打拼,参与了16条盾构隧道的测量任务,并在2021年一次性通过施工行业最高执业资质一级建造师的考试。

“今年是项目施工关键年,计划年中实现全线洞通,为京唐城际铁路项目2025年底全线开通运营奠定基础。”展望未来,李维川信心满怀,干劲十足。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基层劳动者的关怀始终如一。正是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2019年2月,也是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前门石头胡同的一家快递站点,看望正在工作的“快递小哥”。

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当时,快递员刘阔和他的同事们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叮嘱,倍感振奋。“跟总书记握手时,我心里特别温暖和感动。我觉得,平凡的‘快递小哥’也是光荣的职业!”

这个在河北农村长大的“85后”小伙子,负责派送快递的区域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字画街——琉璃厂古文化街。“现在是快递高峰,每天要配送200多件,从早忙到晚。今年过年就在北京,保证春节快递不停。”

北京市琉璃厂古文化街一景(2024年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总书记一心为民。见到总书记那天起,我就要求自己也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刘阔说,他一直牢记着总书记的话,努力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工伤保险、职业伤害险让我们没了后顾之忧。多亏了北京市配套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我的孩子去年来北京上学读书了。”

暮色里,刘阔开心地跨上电动车继续穿梭于大街小巷,身后闪烁着万家灯火。

循着总书记的春节足迹,我们听到梦想拔节生长的声音。

内蒙古呼和浩特,聋哑女孩王雅妮正忙着为新学期备课。

成为一名教师是王雅妮从小的梦想,点亮这一梦想的是数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同她的那次会面。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住在这里的孩子。王雅妮正是其中一个。

“见到习爷爷那一刻,我一下子就认出他来了,心里特别激动。怎么也没想到习爷爷大过年的竟然包養会专门来看我们。”时隔10年,提起当年的情形,王雅妮仍历历在目。

王雅妮(右)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同事交流(2024年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总书记鼓励她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她情不自禁伸出右手弯了弯大拇指,向总书记“说”谢谢。总书记也伸出手做了同样的动作,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习爷爷让我认识到,我们都是他疼爱的孩子,都应该为梦想努力奋斗。”

感受着社会温暖长大的王雅妮,变得自信,也愈发勤奋。她的眼里总闪着光,脸上挂着笑,将青春绽放在特殊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努力将这份温暖传播出去,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实现梦想。

美好的期盼

山西平遥,红红火火,年味渐浓。

读春联、赏花灯、逛非遗市集、看社火巡演……“中国年”活动拉开大幕,四海宾朋尽情感受古城魅力。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活着的古城”,沿街巷察看古城风貌,走进平遥牛肉店、推光漆器店、东湖老醋坊,了解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展特色经营情况。

漆器店内,各式各样的推光漆器琳琅满目,流光溢彩。“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元素增添了新年的喜庆氛围。

“总书记非常关心非遗传承发展,详细了解了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叮嘱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宏源泰漆器有限公司经理王辉明回忆说。

“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深厚的文化积淀,让千年古城历久弥新。

目前,涉及平遥古城121条街道30.22公里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全面完工,古城环境大为改善。2023年,推光漆器产业实现产值翻番、利润翻倍,非遗品牌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行程万里,文韵悠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把文化的力量注入百姓心田——

在内蒙古,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鲜牛奶轻弹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在北京,同胡同里的老街坊们一起包饺子、贴福字;在云南,敲响佤族祝福木鼓……新春祝福寄托美好期盼,唤起心与心的共鸣、情与情的交融。

昆明滇池,阳光和煦,鸥鸟成群。

游客在昆明滇池边投喂红嘴鸥(2024年1月17日摄)。新华社发(刘元嵩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带着8岁的双胞胎儿子漫步岸边绿道,边走边给孩子讲解:“天上飞的是红嘴鸥,水里游的是白骨顶鸡……”

曾几何时,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成为我国受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期间,特意来到滇池了解情况,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游客在昆明滇池边游玩(2024年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修复滇池生态系统、科学划定滇池流域生态空间……实现“生态蝶变”的滇池,如今重新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总书记朴素的话语道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贵州山区,“中国天眼”凝望星河。

春节临近,37岁的FAST测量与控制工程师孙纯正在紧张地制定观测任务,与她并肩战斗的还有近百名同事。

对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们,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一些领域要保持领跑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勉励时时回响在耳畔,让我感到重任在肩。”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姜鹏说,工作人员全年无休、日夜坚守,换来了“中国天眼”性能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天眼”成果频出: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探测并构建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

2023年2月13日,姜鹏(左)在贵州“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下与工作人员交谈(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殷殷期盼,正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中化为累累硕果。

四川大凉山,彝族女孩吉好有果清亮悠扬的歌声在天空回响。

她梦想成为一名音乐老师。梦想的发端,始于2018年。

那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坡陡沟深的盘山公路,来到昭觉县三河村吉好有果家中。

俯瞰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新居(2024年2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得知吉好有果喜欢唱歌,习近平总书记问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话音刚落就唱起在学校学的《国旗国旗真美丽》。纯真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人们。习近平总书记带头鼓掌,称赞她唱得好。

“习爷爷鼓励我好好学习,我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朝着梦想努力。”吉好有果说,“家乡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也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去年举办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吉好有果又一次唱起熟悉的旋律。美妙的歌声飞出大凉山,飞向全世界……

“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印证着“人民至上”的不变宗旨,彰显了包養網“我将无我”的崇高境界,诠释出“不负人民”的永恒初心。

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正向着崭新的春天,奋进!

文字记者:史竞男、王秋韵、王思北、王鹏、董博婷、宋瑞、翟濯、王朋、秦婧、梁爱平、赵鑫虎、范帆、张骁、陈旭、魏婧宇、王学涛、丁怡全、欧东衢、尹恒

编辑:王绚、吴晶晶、张爱芳、包昱涵、贾伊宁、杜潇逸、陈海通、郑雅宁、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曹江涛、王洁

第一观察丨习近平主席倡导“上海精神”的深意查包養網心得_中国网

“上海合作组织走在时代前列,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讲到“上海精神”。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每一年都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每一包養網次都会谈到“上海精神”。

习近平主席为何如此重视“上海精神”?面向未来,上合组织又当如何弘扬“上海精神”,答好时代之问?

(一)凝聚合作力量

2001年6月,上海黄浦江畔,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家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一个全新的国际组织诞生。宣言明确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

20多年来,上合组织始终高举“上海精神”旗帜,开创了包養網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国家团结协作、开放共赢、包容互鉴的全新合作模式。

在2018年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

此次峰会正式接收伊朗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并批准关于签署白俄罗斯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备忘录,上合组织成员国数量增至9个。

“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合大家庭包養’,充分表明上海合作组织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习近平主席指出。

谈及上合组织的初心使命,习近平主席援引印度诗人泰戈尔名言:“信念鞭策着人们,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意味深长。

(二)解答时代之问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

“时代之问”再次摆在我们面前。习近平主席在峰会讲话中给出鲜明有力的回答包養網價格:“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牢正确方向,增进团结互信”。在当前国际地区形势下,这样的主张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方面,上合组织内部要以对话消弥分歧、以合作超越竞争,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坚定支持彼此实现发展振兴;另一方面,在同外部世界互动时,要从地区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制定对外政策,同时要高度警惕外部势力在本地区煽动“新冷战”、制造阵营对抗,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理由干涉内政、策动“颜色革命”,把本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团结协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各成员国越要坚定携手同行。秉持“上海精神”,就是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一边。

(三)照亮未来之路

10年前,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5年前,“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被写入上合峰会青岛宣言,成为上合组织最重要的政治共识和努力目标。

在“上海精神”正确指引下,上合组织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契合各方需求的合作与发展道路,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要探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

新形势下,如何引领上合组织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为辽阔的地区合作组织实现更大发展?习近平主席深入阐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一系列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为“上海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以“上海精神”为旗帜,上合组织必将不断实现新跨越新发展,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开创地区合作新的更大包養網的辉煌。

策划:霍小光

监制:张旭东

主笔:温馨

统筹:刘华、王绚、陈菲

视觉|编辑:吴晶晶、王秋韵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运用主题教育成果促进查包養網站乡村振兴(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_中国网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实的要求贯穿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研究政策、谋划举措、包養部署工作、指导推动,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以学促干  发展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学促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00斤大果榛包養網子,100斤铁皮柿子,2个小时就卖完了。”在辽宁省抚顺市“党建引领、共同致富”名优特农产品展销活动现场,抚顺县海浪乡松树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江天说。

抚顺市结合主题教育开展“包養網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充分发挥既有工作机制作用,划分党群共富责任区,发挥“头雁”示范引领作用,帮带孵化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同时建立产业联合党委统筹聚力。截至目前,各村党组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134个,村集体增收417万元,村民增收1178万元。

小花生,大产业。在山东省莒南县,一粒花生可以加工成百余种产品。全县花生种植面积40万亩,花生加工企业300多家,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莒南县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组建莒南县花生产业链党建联盟和莒南县花生产业助企服务党建联盟,通过扎实推进主题教育重点工作,着力破解花生产业链相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业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助力花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以往很多小企业都是竞争对手,现在我们抱团发展了,在联盟的牵线下和各大网络平台合作,实现‘买全球、卖全球’。”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的会议室里,与会人员在三季度花生产业链相关联席会上积极讨论。

学做结合  落实见效

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各地党员、干部将学到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运用到干事创业中,推动落实见效。

10月29日,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牛角沟村,特色党课相继开展。这一天,30余个基层党组织的500余名党员在这里上党课。近年来,牛角沟村开发体验式教学课程,升级红色场馆和配套教学设施,成了开展党性教育的好去处。

主题教育中,遂宁市注重将党员教育培训融入乡村振兴实践,集合43个现场教学点,形成党员教育培训15分钟教学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产包養粮大市,当地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绥化市围绕包養国家战略需求和省委部署,落实调结构任务,成立发展粮食和大豆生产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发展粮食和大豆生产实施方案,对大豆生产任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扩豆增产责任。

立足岗位  办好实事

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要突出一个“实”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农情,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办好办实群众的身边事,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河北省滦平县以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先后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1300余场,带动15.5万人次参与,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天气转凉,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寨里村村民逄淑芬家中的蓝莓大棚里,一家人忙着修缮暖棚,为即将来临的冬季做准备。可棚内一直无法恒温恒湿,这让逄淑芬有些苦恼。

10月12日,村里的电力便民服务点投入使用,派了师傅来检修暖棚温度、水泵控制箱和滴灌设备,解决了一家人的难题。主题教育中,国网青岛市黄岛区供电公司组织实施“办实事、解民忧”专项行动,重点围绕农村供电服务模式转型升级,与村级党组织合力打造“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模式,采用业务诉求受理联席制度,努力实现村民办电不出村、供电服务零距离。

如何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答题。主题教育中,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经验、新做法。

走进重庆市万州区义和村老湾院子,房屋错落有致,庭院花香扑鼻,处处干净整洁……昔日破败的院子,如今已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这得益于万州区创设的“院落主题日”机制,让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院子怎么改。

如今在万州区,“院落主题日”搭起了解民情、收集民意的桥梁,全区413个村划分为2421个院落,每月各开展1次“矛盾纠纷解一解”“群众诉求办一办”等服务活动,组织发动村民共商解决公共环境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和睦邻里等事务,将为民服务开展在院落、矛盾问题解决在院落、群众议事自治在院落,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山东五莲:聚力工业倍增“突查包養行情破工程”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3月13日,在五征集团飞碟汽包養網车制造包養網基地,生产设备在冲压汽车部件。

山东包養省五莲县聚焦产业绿色转型,实施工业倍增“突破工程”,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工业转包養包養升级。与此同时,不断培育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2月,五莲县206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3亿元。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  1  2  3  4  

新华全媒+丨查甜心包養網加强儿童专科 改善医疗服务——2024年医疗和妇幼健康这样发力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加强儿童专科 改善医疗服务——202包養4年医疗和妇幼健康这样发力

新华社记者李恒、董瑞丰

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是牵动着每个家庭,如何推动儿科诊疗均质化、规范化?如何把病患问题尽量解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重点介绍医疗、基层和妇幼健康有关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恒 摄

支持67个儿科重点专科建设 推动儿科诊疗均质化

包養儿童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个家庭,儿科医生资源不足或区域分布不均现象如何破解?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健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设置2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支持67个儿科相关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依托医联体优化儿童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李大川表示,2024年将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求每个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完善医疗机构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服务,扩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待遇和支付政策。

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服务 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目前,已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61.1%。

李大川介绍,加强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感受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2015年至2020年连续实施的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2023年启动的“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都对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缩短患者门诊等候时间提出具体要求。

李大川表示,2024年将持续以改善服务“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给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管理和随访服务,引导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持续推广新型门诊等主动回应群众看病就医新期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卫机构诊疗人次占比达52% 分级诊疗制度有序推进

“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

目前基层的医疗卫包養網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达52%。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实现分级诊疗,关键是乡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就医行为进行必要引导,绝对不能限于“打个针”“拿个药”。

傅卫表示,2024年将以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加强基层首诊和疑难疾病的识别转诊服务能力,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使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解决。

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达3491个 织密母婴包養網安全保障网络

202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为包養網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2‰,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10.7%、16.7%和17.3%。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达到“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目标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介绍,全国已建立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49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3321个,覆盖广泛、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基本建立。

沈海屏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巩固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织密母婴安全保障网络,印发加强助产服务管理文件,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舒适度和满意度。新闻链接

大查包養經驗元社:田埂上的艺术课堂_中国网

“那里有很多的画/那里有很多的书籍/优美的环境/我们在秋千下玩耍/快乐的大元社……”
  11岁的女孩芳芳(未成年受访者,均用化名)用这首稚嫩小诗表达对“大元社”朴素的情感。“大元”是湖南省宁远县水市镇的自然村,位于湘南九嶷山下。2016年返乡创业的刘休和妻子周燕成立“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前夕,记者来到大元社,探访这个大家庭的快乐之源。

“我想把艺术带回家”

“大元社是我的另一个家。”芳芳说,这个“家”里有很多年龄相仿、经历类似的小伙伴,还有教他们弹琴、绘画、写诗、做手工的“大朋友”。这是一个充盈着温暖、充满着欢乐的“大家庭”。
  秀秀和芳芳是一对亲姐包養網比較妹,她们的父母离异,两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进入大元社之前,她们常常吵嘴、打架。
  一年后,姐妹俩分别为包養網对方画了一幅素描,印在大元社诗集上。“姐妹两个都有些艺术天赋,姐姐琴弹得好,妹妹画画、写诗。我们尝试通过她们各自的艺术创作让两人沟通,互相欣赏、彼此尊重。”周燕说。
  1996年,周燕的家乡湖南益阳沅江市遭遇洪涝灾害,两年后,年仅8岁的周燕成了“留守儿童”。“那一刻起我的童年就结束了。也许是共情心特别强吧,我对农村留守孩子非常在意。”周燕说,“最初我只是很朴素、纯粹地陪伴,踏踏实实去观察。后来发现这些乡村孩子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保护得很好,也许艺术真的可以帮到他们。”
  “我在大学是学艺术的,我想把艺术带回家,就是要看看乡村需要艺术做什么,艺术能为乡村做什么。”周燕说。
  2019年和2020年,周燕带着大元社的孩子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两次展览,用泥巴、枝条、树叶构成的艺术品,散发出清新的田野气息,引起关注。
  “呼吸得到的东西才是活的。”周燕说,对“大元社”的孩子们而言,艺术不再是简单的陪伴,更成为促使他们作出改变的力量。

“去鼓励,去支持,去拥抱吧”

在大元社每年的“乡村艺术节”上,总有一个靓丽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她叫欣怡。来大元社之前,她从未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从未发现自己多么热爱跳舞。
  “之前她从不敢上台,总是说‘阿姨我不会,唱得不好’。”周燕说,“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带她去没人的地方,对着大山唱。”
  “艺术节”前,周燕又将欣怡单独带到“草坪剧场”,为她包養網比較一人打开所有灯光,鼓励这个既敏感又脆弱的女孩在夜风轻拂中翩翩起舞。那一刻,深藏于欣怡心中的壁垒,被冲破了,她成了一个从自我保护和封闭意识中苏醒的欢乐舞者。
  “我就是要让她享受舞台的感觉,就是要告诉她,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舞者。”周燕说。
  当欣怡在“艺术节”上表演的那一刻,身患癌症的爷爷出现在人群中。“他原本以各种理由,怎么也不肯来,但我还是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他。”那个瘦削的身影,双肩微微颤动,眼角闪过晶莹。
  “这些孩子,他们需要支持,就去支持吧;需要鼓励,就去鼓励吧;需要拥抱,就去拥抱吧!”周燕说,艺术应该带给他们的,就是释放的真我、点燃的信心。
  2018年起,大元社“乡村艺术节”连续举办了6年,所有的节目策划筹备、演出现场布置、服装道具设计等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自我,与外界对话。那一刻,孩子们的创造包養力和想象力有了载体,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乡村需要艺术帮助疗愈”

最初,大元村的孩子和家长们对这个莫名其妙的“什么社”并不理解,也不信任。“艺术”于他们而言就更加遥远。“但信任关系的建立就在于真诚,有真诚就有信任,有信任就有一切。”周燕说。
  包養那时候周燕还怀着孕,“就每天挺个肚子在村里面转来转去,去家访,找爷爷奶奶唠嗑,辅导孩子们做作业……”能做的,周燕都会尝试着去做,目的只有一个:信任。
  当孩子们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带回家,当他们把在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展示出来,当一次又一次的“乡村艺术节”在欢快的歌舞中落下帷幕,当村民的墙壁上画满孩子的“涂鸦”……“迟到的信任”终于来临。
  “艺术很‘好玩’,它不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它是用眼睛、用手、用身体去学习,是可以自由表达的工具,可以尽快把孩子心灵打开。”周燕说。
  “大元社”后的草坪上有一个用竹条、树枝搭建的“毛毛虫的巢穴”,它的创意设计源于——12岁女孩茜茜的“梦”。
  茜茜会经常梦到毛毛虫爬来爬去,爬满身体,梦着梦着便惊醒过来。这个梦折磨了茜茜很多年,“我便让她尝试着把梦中的毛毛虫做出来。”周燕说,“做好之后,孩子们很喜欢,经常钻来钻去玩耍。”而茜茜也惊奇地发现:原来梦中“邪恶”的毛毛虫并不可怕,也可以很“可爱”!
  “大元社有很多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孤独、封闭,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周燕说,“起初我们只是想通过艺术陪伴他们、触发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学会表达、理解和沟通。”渐渐地,周燕探索出了艺术的疗愈功能,这或许能让乡村儿童受益终生。

(记者赵众志 陈振海)新华社长沙11月20日电

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鱼鸟共舞林水相依查包養行情_中国网

眼下,熬过漫漫寒冬的嫩芽钻出泥土,给大地染上一层新绿,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处处可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铺展眼前。

“咔嚓”一声,枯枝断裂,细微的响动引起黑颈鹤的警觉,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屏住呼吸,稳住步伐,待黑颈鹤放松警惕,他缓缓举起相机,捕捉下了它们彼此梳理羽毛的珍贵画面。

孙建青从事鸟类监测工作已有17年,他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一点一滴:从2016年起,青海湖水鸟全年统计总量年均增加5万余只,到2022年,总量已达60.6万余只,并有235种鸟类登记在册,其中不乏黑颈鹤、大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作为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仿佛是一块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蓝宝石”,晶莹剔透,极目远眺,水波浩渺,无边无涯。像孙建青一样,还有许多生态守护者潜心呵护着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护鸟——

“从单纯的鸟类保护向以科研为主的全方位生态保护转变”

青海湖北岸,鸟岛,全球8条候鸟迁徙路线中的2条从此经过,这里是水鸟繁育之所,也是孙建青坚守17年的地方。

从事鸟类监测工作前,孙建青是一名军人,虽常年戍守在边疆,但初次登上鸟岛,还是惊讶于这里环境之艰苦:海拔3300米,高寒缺氧,每天任务是巡护监测,饿了包養網啃块馒头,渴了喝口凉水。“抱怨,抵触。”他坦言,直到第一次见到水鸟。

“人与鸟对视,鸟的眼神特别纯净,它们羽毛的颜色,任何颜料都调不出来;它们争巢、求偶、繁衍,无不让人惊叹生命的神奇。”孙建青感慨地说,“当兵时,面对茫茫戈壁,心中燃着的是保家卫国的激情,护鸟也是一样,望着湛蓝的青海湖,心中是做好生态守护者的坚定信念。”

自此,每天清晨和傍晚,在观测光线最好的时刻,孙建青统计鸟类数量,记录其行为习惯,攒了几本厚厚的观测记录。保护区工作步入正轨之时,他和同事们意识到,鸟类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三者息息相关,“要想从根本上守护青海湖水鸟,需要从单纯包養的鸟类保护向以科研为主的全方位生态保护转变。”

深入研究水鸟的迁徙路线便是科研项目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有一次,为了给捕捉到的水鸟戴上有定位功能的环志,孙建青不小心踩进沼泽,等同事赶到,淤泥已淹到胸口。拉着同事抛来的绳子,他缓缓地从泥潭中拔出双腿后,第一件事便是让同事去查看水鸟的情况。“时间久了,鸟儿会有应激反应,很容易伤害到它们。”孙建青自责不已。

对待鸟类,孙建青饱含深情。2017年的一天,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牧民气喘吁吁,激动地说自己发现了一只翅膀受伤的大天鹅。孙建青和同事急忙赶往现场,简单包扎伤口后,不顾淤泥肮脏,轻轻把它抱回了救护站。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大天鹅伤势恢复很快,不到一周就重返蓝天。

“借助持续性的综合研究,我们不仅掌握了青海湖水鸟数量、种类等的变化趋势,还了解了栖息地生境质量等信息,这都为更好保护提供了规范、有效、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孙建青说。

护鱼——

“我愿做好湟鱼的‘助产师’”

湟鱼是青海湖的特有鱼种,因全身裸露无鳞又被叫作青海湖裸鲤。

在河水和缓处,青海湖裸鲤积蓄力量,猛地摆动身躯,高高跃出水面,跨上一级台阶,向着河流上游的产卵地进发。每年6月下旬起,在沙柳河、黑马河等汇入青海湖的河流中,总能见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景。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湖周河流。过度捕捞加之生态环境破坏,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在2000年左右降到历史低值,仅存不到3000吨。近年来,通过拆除拦河坝、修建洄游阶梯、加强管护等手段,其资源蕴藏量不断提升。

“但在自然状态下,雄鱼精子只能存活20秒左右,自然受精成功率仅有2‰,仅靠自然恢复,难上加难。”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副主任祁洪芳1989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青海湖裸鲤的繁育工作,她介绍说,“依靠增殖放流,人工向入湖河流中投放裸鲤幼体,能更有效地增加种群数量。”

只见她站在河水中,熟练地挑选发育到性成熟阶段的雄鱼和雌鱼,轻轻挤压腹部收集精子和卵子,使之结合为受精卵。经过150个小时的悉心照料,受精卵便可孵化为鱼苗,祁洪芳习惯称之为“水花”。次年6月份,“水花”长成10厘米左右的幼体,便可开展放流工作。

“青海湖裸鲤包養对水流速度十分敏感,能感知到‘祖先’的河道,布哈河、黑马河等河流中都形成了特殊的品群。”祁洪芳告诉记者,“因此,为了遵循自然规律,从哪里采集的受精卵,孵化成功后就要投回哪里。”

据统计,2002年起,救护中心累计投放人工繁育的青海湖裸鲤2亿多尾,其资源蕴藏量由2002年的2600吨恢复至2022年的11.41万吨,数量大大增加,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这些数据的获得,离不开祁洪芳率队开展的渔业资源监测工作。2005年的一天,她和同事乘船深入青海湖取样,突如其来的狂风使船撞上礁石搁浅,船舱里进了水,所有人乱作一团,祁洪芳急忙安排大家穿好救生衣,站到甲板上,最终在渔政执法人员的帮助下,才脱离险境。

“工作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正如青海湖裸鲤洄游一样,水流再急,也要力争上游,我愿做好湟鱼的‘助产师’,为建设‘大、美、净、好’的青海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包養網”祁洪芳表示。

护水——

“水生态研究这件事,值得一辈子去做”

近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趋势持续,青海湖水位持续上涨,淹没了大片湖滨草原。这片土地富含的氮、磷等元素逐渐释放,加之水深较浅,阳光直射湖底导致温度升高,就变成了刚毛藻生长的天然“温床”。

“刚毛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其一旦死亡漂浮,就会腐败变质,污染水体。”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干部赵邦明说。

针对刚毛藻季节性爆发的情况,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管理局采用“机械+人工”结合的模式打捞,可来年同一片水域,又会长出刚毛藻。“刚毛藻得边治理、边研究,首先就要掌握每平方千米的生物量。”赵邦明回忆说,他和同事们拿着60厘米见方的篮子,强忍着恶臭,一点点测算出了准确数值。

紧接着,管理局与专家相互配合,进一步了解了刚毛藻特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气温降低,刚毛藻的生殖细胞会转化为厚壁孢子,次年气温回升后萌芽,因此我们增加了秋季的打捞量,以降低次年的初始生长量。”赵邦明介绍,“此外,刚毛藻需要附着在原生基质上才能生长,我们通过切除水下植物和覆沙的办法,干扰其在原生基质上着生。”

据了解,2018年起,青海省累计投入9500万元治理刚毛藻,在青海湖新生淹没区面积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刚毛藻水华面积持续缩小,取得了显著成效。

刚毛藻打捞完毕,如随意堆积在岸上,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刚毛藻如何资源化利用是一直萦绕在赵邦明心头的难题。在管理局的积极对接下,赵邦明和同事们联系了有机肥加工厂,使刚毛藻成了制作新型有机肥的重要原材料,经测试发现,肥效较一般有机肥更好。

为更好保护青海湖水生态环境,管理局和科研机构在青海湖岸及入湖河流设置了86个水样监测点,赵邦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陪同科研人员实地取样。“全走下来得近2000公里,6年间行程超过4.8万余公里,相当于绕了地球一圈。”赵邦明说。

2020年5月,赵邦明一行人前往青海湖西南侧的泉湾水质监测点取样,道路崎岖难行,无奈只能步行,一路狂风大作,吹得人东倒西歪,等回到车上,同行4人中已有3人出现了感冒症状。回到实验室,他们顾不上休息,连夜分析水样,“时间一长,水质会发生变化,等不到天亮。”赵邦明说。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及我国西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如今,在“赵邦明们”的呵护下,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等8条入湖河流监测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包養網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有专家曾说,水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时间跨度越长,科研成果越丰富,越能揭示本质规律,这件事,值得一辈子去做。”赵邦明说。

护林——

“草方格就像小学生的方格作业本,只不过这次我们用绿树‘答题’”

面庞黝黑,不时用双手扒开树枝查看生长情况,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株得补点水,明年会窜一大截……那几株栽得有些密了,明年得移一下……”她便是青海省海晏县草原站林业工程师石德荣。

这里是青海湖东北岸的克图沙区,与青海湖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20世纪50年代起,过度放牧加之气候变化,沙区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蔓延。“那时,一张嘴就能咂摸出沙子的味道,沙尘暴一来,风吹得脸蛋疼,能见度还不到50米,一开始到这里参加绿化工作时,心里也犯怵。”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人工林,石德荣回忆往昔。

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赶”走石德荣。她和工友们背上干粮、搭起帐篷,“黄沙在哪里,我们就驻扎在哪里,树就种到哪里”。但没过多久,她们就遇到了难题:刚栽下去的树苗,虽能成活,但没几天就被沙子掩盖,再也钻不出来。

“要治沙,先得固沙”。专家们拿出了设置草方格沙障的方案。“稻草的柔韧度远优于麦草,但青海高寒,不生水稻,得从湖北、江苏等地购买,一亩要300斤,成本很高。”石德荣犯了难,“不过好在县里积极争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等工程相继落地,国家支持力度加大,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现场,石德荣拿起一把工人们自制的平板铁锹,在平铺的稻草中间用力一压,稻草两端竖起并拢,中段深入地下,“方格的一边就栽好了,一般地下五六公分,地上20公分,效果最好。”石德荣用手一指远处的草方格,“草方格就像小学生的方格作业本,只不过这次我们用绿树‘答题’。”

在人工林中,石德荣如数家珍:“沙蒿、柠条、乌柳,别看长得小,每一株都至少有5年的树龄。”她向记者传授种树的诀窍:“每年四五月份才能种树,在沙地栽树,要挖深坑,1米左右的青杨插杆要用河水浸泡20天,等根部长出白芽才能栽种。种下后还要把枝条剪短,减少养分消耗,成活率能达到90%。”掌握了技巧,还得有耐心。“别看刚栽下去的树不见长,三五年之后,一年一个样。”石德荣骄傲地说。

“种树只是第一步,造林结束后还要进行围栏封育等,这是一项长期工作。”石德荣自豪地说,“往年,沙尘暴持续两周是常事,如今,一个月下了五六次雨,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