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查甜心包養網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_中国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包養網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并将打造美丽乡村列为“美丽系列”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认定“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共1981个,其中270个就位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意味着美丽乡村和农业文化遗产地在生态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成为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表示,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历史演进中,劳动人民创造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为探寻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慧方案和解决之道。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尽快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进。

让农业文化遗产撬动“美包養網丽经济”

2022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总书记在贺信中科学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路径,为保护共同农业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富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俗文化、优美的乡村景观,可以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特色农产品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与科普研学等方面的多种功能与价值,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能使当地相关农产品品牌溢价10%-30%,当地居民的收入贡献率接近40%,增强了当地农民的获得感,吸引了一批人返乡创业就业,促进了美丽乡村的繁荣。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闻名于世的全球重要农包養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1300多年历史,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共垦共创的一种世界罕见的农业文化景观,也是我国山区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巧妙地把“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打造成“四素同构”的生态农业系统,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农耕文化与山地梯田景观。

云南元阳梯管委专职副主任徐忠亮介绍,阿者科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南部的一个小村子,地处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阿者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为推动古村落阿者科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2018年,元阳县邀请中山大学为阿者科村民小组专门编制了“阿者科计划”,组织村民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自“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以“蘑菇房”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阿者科村的支柱产业,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已基本形成。2019年,阿者科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闵庆文建议,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推进。要注重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以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養網和服务功能,同时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风貌引导,以保留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要传承弘扬包括民俗、节庆等在内的乡村文化,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与“母文化”。

让绿色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

流水潺潺的稻田,水稻为鱼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鱼为水稻松土施肥,田埂间鱼稻相依,和谐共生……这既是如今浙江青田原生态的农田风光,也是这里千百年来再寻常不过的农耕场景。

青田县稻鱼共生产业中心推广研究员吴敏芳介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里,两个互为依存的物种,通过原始协作,形成科学的生态系统,产出了安全绿色的田鱼和口感香糯的稻米。

在这些遗产地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古法栽培和传统种养中,处处蕴含绿色低碳的中华智慧。在湖州,桑基鱼塘巧妙结合当地“植桑、养蚕、蓄鱼”三大农业生产,以“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连续运转千年;在绍兴,先民种榧造林,人工嫁接培育了优良经济树种“香榧”,它集食用、药用、油用、材用于一身,至今仍是当地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支柱;在庆元,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当地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迭代,将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

“乡村是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功能的载体,这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表现得更为明显。”闵庆文认为,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农膜分类处置,进一步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强化系统治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就可以从农包養網 花園业文化遗产中的稻鱼共生、桑基鱼塘、林菇共育、农林牧复合、间作套种等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让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美丽乡村先行示范地

2023年底,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在中国的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独占5项;在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有17项,数量排名均居全国第一。如果追溯历史,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正是出自浙西南大山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在闵庆文看来,浙江之所以成为“农遗大省”“农遗强省”,不仅在于有得天独厚的生态风貌、农耕传承,也在于数十年如一日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坚持。

2003年,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了“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同时,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省安吉县率先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效。

“建设美丽乡村,要让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美丽乡村先行示范地。”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建设美丽乡村的资源基础,因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着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与结构合理的生态文化景观,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江查甜心寶貝包養網西全力以赴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_中国网

本报讯(魏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近日,江西全省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上饶市召开。会议要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狠下功夫,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把农业建设成为包養大产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包養網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江西全省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思路、完善措施,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企业实力明显提升、市场开包養網拓多点突破,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三产融合发展涌现新业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指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链条。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围绕培育壮大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元级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引领力带动力,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拓宽市场渠道,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着力强化产销对接,建立农产品直供体系,力争更多农产品入驻高档商超、列入采购名单,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布局,提高冷链物流整体质量与效率。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强化供应链一体化精准服务,打通农产品种养、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不断健全安全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深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赣鄱正品”知名度美誉度。纵深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持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做大做强一批“赣字号”农产品品牌,让江西农包養網 花園产品品牌唱响国内外。

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决扛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担当作为,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汇聚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大合力。要加强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包養收致富。

守护中欧查甜心寶貝包養網班列的“女飞人”_中国网

1月12日,在重庆兴隆场编组站15号灯桥上,何雪在检查安全带是否挂牢。

地处重庆包養網價格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兴隆场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作为重庆铁路枢纽的“心脏”,这里承担了中欧国际班列的列车解体、编组包養網任务。

“00后”女孩何雪和母思琪是中国铁路包養網成都局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力工区的两名电力线路工。每个夜晚,她们和工友背负数公斤重的工具材料,从地面沿着近70度的爬梯攀上22米高的电塔和17米高的灯桥,对这里的5包養網000余盏灯进行巡检维修,确保编组站场的照明安全。

这群守护中欧班列的年轻“女飞人”,用他们的坚守将光照亮编组站场内的每一寸钢轨,守护着每一趟从这里驶出的中欧班列。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包養

大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密码查包養_中国网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是个居住着186户、618人的小村庄,居民中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相七个民族。从“人穷路烂,人心涣散,矛盾不断”到“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郑家庄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
  近年来,郑家庄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七个民族一家亲”,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殊荣。
  走进郑家庄,探寻“民族团结”与“富民强村”双推进的幸福密码,村民会通俗地告诉你:村事坐拢来商量,大家互助奔小康。

包養

党建引领夯实“和谐根”

20多年前,郑家庄村党支部成立,何国祥当选党支部书记。随后,他带领全村党员,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推动民族团结发展进步。
  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设立党员积分表,建立党员评分制度,每月对党员进行评分;培养党员成为“法治带头人”包養,建立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机制……何国祥说,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富民兴村”发展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块、延伸到基层末梢。
  “我59岁,党龄22年。”管理郑家庄党员资料的郑泮池说,目前郑家庄共有50名党员,30岁至40岁的党员占比大,与周围村庄相比,总人数不多的郑家庄党员占比多,尤其是年轻党员多。“郑家庄每年都有人被批准入党。”这令全村人感到骄傲。
  多年来,郑家庄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为抓手,让党的声音走进各族党员群众。“党员要带头出来做事情。”郑泮池说,村里修路时,为尽快完工,把道路分段,党员分别负责,他们义务劳动,提高了效率。郑泮池认为,这就是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现在,他常鼓励优秀的年轻人积极入党。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以党支部为圆心,以党支部书记和两个村民小组长为内圈,以民族同心议事代表为外圈,成立“民族同心”议事会。“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选好带头人。”三营镇党委副书记张智说,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是个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藏族汉子,20多年来,坚持与支部委员和村民小组长一道发展生产想点子、解决纠纷冲在前、红事白事齐帮忙,成为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团结和谐的“维护者”、互帮互助的“排头兵”。

民族团结共育“石榴花”

走进郑家庄,村中绿树成荫,石板路干净整洁,路边沟渠清流淙淙,别具风情。在这里,村民们自称“七个民族一家人”。何国祥说,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七个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尊重、相互交融。
  民族间通婚对现在的郑家庄来说已不是稀罕事,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是件“大事”。当年,何国祥和白族姑娘郭杏花结婚时承受着较大压力,甚至很多亲戚都不接受。何国祥说,不通婚是过去的“老古董”,这让各民族间产生缝隙,夫妻只要生活在一起幸福,是哪个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干涉”已写进了郑家庄的村规民约。郑家庄有两个村民小组,村民选出两个小组长,分别是藏族村民杨秀弟和汉族村民王庆荣。杨秀弟说,目前郑家庄中民族间相互通婚超过七成,很多家庭由三个不同民族组成。
  郑家庄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上,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等分布在各处。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欢聚在一起按藏族的习俗过年;彝族火把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唱歌、吃饭;春节、中秋节等成为全村共同的节日……
  中秋节举办“中秋团圆饭”,参与的700多人在“团圆饭”里话乡情、谋发展,20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年农历八月十三,郑家庄就开始筹备团圆饭。“办团圆饭的钱,都是村民‘众筹’的。”杨秀弟介绍,村民积极参与团圆饭的筹备,采买食材、炒菜做饭……“团圆饭要准备90多桌,大家携亲带友,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场团圆饭不是说全村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就完事了,而是促进村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外打拼了大半年可以回家看看老人,看看亲戚朋友,同时发挥协调村民间关系的作用,就算过去半年有什么摩擦,借这个机会,大家一劝也就消除了。
  2012年,村里打算在湿地公园内建一座供村民歇息的凉亭,村民希望包養網凉亭能展现各民族元素。“设计时考虑七个民族的元素,为把亭子造得让大家满意,我们费了一番心思。”杨秀弟说,最终,建筑采用汉族凉亭形式,亭顶融入傣族元素,柱梁是藏族风格,凉亭红、白两色分别展示彝族与白族风采,傈僳族与纳西族的特点体现在凉亭内的文字上。
  目前,郑家庄各民族群众之间“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成得了朋友”,实现文化共享。年逾五旬的傣族村民张茶花说,各族村民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产业发展奏响“奋进曲”

48岁的汉族村民王洪康是郑家庄出了名的致富能手,跟他一起外出做药材生意的村民不下10人。在王洪康帮助下,这些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改革开放后,郑家庄藏族村民探索出收购、加工、销售中药材的致富门路,并且互助互帮,带领其他民族村民,拓展商贸领域,形成“师傅带徒弟,先富帮后富”的氛围。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何国祥书记走南闯北做药材生意。他手把手地教我辨识各类中药材。我结婚后,他又垫出本钱让我‘自立门户’。”王洪康说,经多年打拼,2008年他就拆掉破旧老房子,花30万建起一栋小楼。
  王洪康也从何国祥身上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带着村民一起致富。你带我,我帮你……郑家庄把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全村七个民族中都有人做药材生意。
  多年来,郑家庄持续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路子,巩固发展“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的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繁荣的格局。为了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郑家庄聚焦民族文化旅游、中草药材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三大主题”,以农家乐为载体,培育和发展家庭旅游、特色餐饮、休闲住宿等乡村旅游产品。
  目前,郑家庄已有木瓜园、藏家怡园、启航园等农家乐,村子基本具备吃、住、行、游等功能要素。
  郑家庄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建设多民族文化广场、湿地公园,实施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彩绘工程,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村子盘活土地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休闲纳凉、民族风情等于一体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打卡点。
  接待游客8万人,带动旅游消费近500万元;全村中草药材营销年收入达70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达1660.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40元……“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何国祥说,郑家庄现在是生态宜居、文化丰富、人民富裕。

文明新风吹进“幸福村”

68岁的村民杨学礼每天都要打扫屋外公共区域的卫生,这是老杨的习惯,也是郑家庄村规民约“三清洁”中的规定。“全村人都爱护卫生,都参与打扫,村子就干净,生活才舒服。”杨学礼说。
  “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让道路更靓,河流更清、村庄更美,共创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被写进郑家庄村规民约,要求每位村民都参加环境整治工作,维护村容村貌。在“门前三包”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村里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等评比表彰,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爱干净”的良好氛围。
  村里还建立“群众积分制”,由村民自主记分,党支部进行审核,每位村民每季度积分情况都及时公开,全年累计积分结果出来后,就召开户主大会,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获“星级家庭”荣誉称号,“小积分”发挥“大作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
  在郑家庄党员活动室,摆放着好人好事簿。王庆荣介绍,这本簿是2012年党支部倡导制作的,记录下村里文明美好的瞬间:郑文新无偿让地、郑泮池清除沟道垃圾……“都是小事,我们都记下来,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王庆荣说。
  郑家庄动员各民族群众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实行由党支部书记(1位)、村民小组长(2位)和议事代表(7个)组成的“1+2+7”村民议事制度,形成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包養網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共建共治局面。“新房落成、孩子升学、结婚等也不大操大办了。”55岁的村民段志华说,村里兴起文明新风。
  目前,村里划分8个网格,19名中心户长承担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职责,深化“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群防群治格局。全村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轮流值班,每晚7点至次日早8点,沿村巡逻。洱源县公安局三营派出所所长杜昭告诉记者,自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成立后,村里未发生治安或刑事案件,村民小矛盾也得到及时包養網有效化解。
  白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彝族老爹湿地公园喝茶闲谈,帮着看管学步车里的纳西族小孩;你无私传授我药材知识和生意经,我传授你种植养殖技术……郑家庄不同民族群众“坐得拢一张桌,吃得拢一锅饭,喝得拢一碗酒”,做到“有事坐拢来商量”。83岁的村民郑晓东说,大家住在花园一样的村子里,氛围很和谐,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本报记者王长山 丁怡全 杨静)

从“卢氏样板”到“幸福家园”——河南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查包養網心得后续扶持工作探访_中国网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累计投入20.3亿元,建成64个安置点,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了9214户33965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卢氏样板”。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说:“要通过持续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从深山老林、白云深处走出的数万群众住进幸福家园,奔向致富之路,过上美好生活。”

临近年关,冬寒凛冽。日前,记者赶赴卢氏县,探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生活。

鼓起“钱袋子” 增强获得感

鸡鸭鱼肉、花灯春联、衣裤鞋帽、水果糕点……年货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前不久,在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卢氏县兴贤里,首届年货嗨购节火热举办。

兴贤里社区占地500余亩,安置来自全县除城关镇之外的18个乡镇11227人,下辖3个居委会,有住宅楼83栋,社区设施齐全,街道宽阔平坦,绿化美化到位,环境舒适宜人。

社区居民马建斌买了沉甸甸的两大包东西。“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先买点吃着,过年时再多买些。”马建斌边走边说,“从祖祖辈辈居住的深山里搬到这儿生活5年了,变化太大了,生活真是好。”记者了解到,马建斌原先住在官坡镇沙沟村马家沟,距县城80多公里。搬到县城后,他在村里还种着约二十亩烟叶、两三万棒香菇,又开了一家羊肉馆,收入增加了,家里两个孩子上学也方便了。

卢氏县切实保障搬迁群众迁出地原有耕地、林地等承包经营权以及各类农业补贴、生态补偿等权益,同时想方设法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增加群众的获得感。近年来,该县围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以核桃、苹果为主的林果业,蜂产业和旅游业5个产业链,先后在安置点建成产业基地71个包養,采取劳务增收、订单农业、合作经营、“产权+劳务”等模式,带动2583户搬迁群众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为多方面增加群众收入,卢氏县还实施“产业发展配套基础包養设施+劳务报酬+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以工代赈新模式,2023年实施以工代赈基建类项目32个,向项目所在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1517万元,这项工作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该县还利用山大坡广、土地辽阔的自然优势,建成光伏电站8个,保障402户1122名搬迁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多管齐下做强产业的同时,卢氏县重点做实“三个优化”,包養網心得实现易地搬迁群众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即:优化服务,通过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精准就业培训,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服务。2023年,全县搬迁安置点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17645人全部就业;同时,针对搬迁群包養众开展电子商务师、家政服务员等技能培训617人次。优化载体,引进信念集团、金海生物等龙头企业52家,带动3500余户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合理开发安置就业联络员、保安员、村务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3039个。优化模式,落实创业补贴、开通脱贫户贷款绿色通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笔576万元,为225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12.5万元,扶持374人自主创业。

加快城镇化 增强幸福感

在卢氏县杜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德社区广场上,群众有的健身、有的散步,几位带小孩的妇女围在一起打着毛衣,她们高兴地说:“以前是多见石头少见人,上学、看病、赶集都不方便,现在住在社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跟城里一样。”

广场边上,建有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楼房,一楼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配备有大屏幕电视机、按摩椅、饮水机、健身器材、棋牌和厨房餐桌,为170多位搬迁到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中晚两餐、休闲娱乐、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个人照顾、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二楼是就业培训中心,教室内电脑、桌椅一应俱全,这里经常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成了搬迁群众学习政策、培训技术,实现致富增收的“加油站”。

搬迁群众入住5年来,卢氏县结合城镇化建设,始终把配套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提升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搬迁群众享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卢氏县在城区专门开通公交专线两条、增设客车停靠点26个,连接城区、东明镇、文峪乡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方便搬迁群众出行和就业。该县还在城区新建育贤中学、郑卢小学和兴贤里、河洛嘉园两所幼儿园,新增学位3000个;对所有乡镇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实施改扩建,实现搬迁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投资10多亿元新建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在所有安置点建成社区卫生室、配备合格医生,确保搬迁群众病有所医。

为服务群众,卢氏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了文化服务站和文化广场,同时组建各类服务组织167个,其中群团组织82个、社会组织68个、物业服务企业两个、警务室15个;在兴贤里社区设立金融服务机构1所,新建县级劳动就业平台和公共实训基地1处,满足搬迁群众需求。

卢氏县在兴贤里及全县4个大中型安置点创新开发智慧社区管理和事件处置手机小程序,对搬迁群众实行分级分类“红黄蓝”管理,提供产业、就业、医疗、教育、卫生等精准便捷服务,应用大数据技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整体发展能力。

建强“主心骨” 增强安全感

近些天,卢氏县官道口镇区最低气温达零下十几摄氏度,安居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海停每天楼上楼下跑个遍,主要是包裹水管防冻材料,保障小区自来水24小时通畅,同时提醒几十户用火炉取暖的老年人注意安全用火用电。

安居苑社区拥有17栋住宅楼,安置来自全镇18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李海停原任官道口村党支部书记,搬迁后他担任安居苑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搬迁群众满意地称这位热心的大管家为“小区总理”。

在卢氏县64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每个社区最为醒目的地方都有一条标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心里踏实、有安全感,建强党组织这个“主心骨”,该县充分发挥基包養網價格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成为组织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优良、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卢氏县6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设立党支部19个、党小组86个,选举产生社区“两委”干部118人、监委主任19人、监委委员38人、居民组长156人,并把社区工作经费、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扶上马,送一程。卢氏县持续强化易地搬迁群众帮扶力量,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9人、工作队19个,同步完善了社区“两委”工作制度、村(居)监督制度、议事协商制度、村规民约和矛盾风险化解机制,切实保障了搬迁群众办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成法治文化大院、宪法主题公园、法治墙绘24处,开展送法进社区、移动法庭、法治讲座、现场调解等活动340余场次,浓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在安置点组建社火队、合唱团、秧歌队等业余文艺团体35个,经常性组织文艺汇演、电影戏曲进社区、读书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活动,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志智双扶并举,激发群众奋进的内生动力。

挺立深水勇创新查甜心寶貝包養網_中国网


广东深圳东南约240公里,蔚蓝海面包養波涛起伏,总高338.5米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稳稳矗立在324米深的海床之上,露出10余米的黄色导管架端头,等待与上部油气生产平台“合体”。

4月5日,在打桩锤和水下机器人的配合下,第十六根钢桩“钉入”海底地层134米,至此,“海基二号”导管架水下打桩作业全部完成。

每根钢桩长约170米、直径约2.7米,总重量相当于1万辆小汽车,尺寸和重量均为亚洲之最。“它们深深扎入海床,让导管架经受住复杂海况考验。”中国海油流花油田开发项目工程师王德洋说。

不远处,一艘红白相间的灌浆船抵达作业现场,准备后续灌浆作业。灌浆船通过管线,将特质水泥填满钢桩与裙桩套筒间的空隙,让导管架更加稳固。

导管架相当于“地基”,用于支撑海上油气平台的庞大“身躯”。放眼全球,有数千座导管架生产平台,但应用水深超过300米的不足10座。“海基二号”作业海域平均水深约324米,总重达3.7万吨,用钢量接近北京国家体育场,是国内首次在超过300米水深的海域安装固定式导管架。

深水安装、吨位巨大、海况复杂,每一个难题都是世界级的。中国海油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攻坚克难,让“海基二号”在海水中站得更稳、更久——

高盐高湿环境和风浪流等冲击,对导管架的钢材强度提出更高要求。如果采用传统钢材,导管架下水重量将达到约4.2万包養網吨,超过目前国内外建造场地、施工船舶等资源的承载能力。

研发国产高强钢,让导管架“减脂增肌”。项目团队联系各大钢厂试生产,反复摸索、攻坚,终包養網于研发出了新型420兆帕级超高强钢厚板。“这一材料使导管架减重约5000吨,节省材料及船舶改造费上亿元。”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付殿福说。

“海基二号”扎根300多米的深水,那里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监测?

数字孪生平台成为解决方案。

海上数据采集传输中心、380组监测传感器、海底全剖面流观测平台等设备和系统的架设,让240多公里外的陆地指挥中心能够模拟生成一座数字孪生导管架。“虽然深水中看不见、摸不着,但风、浪、流等环境数据和导管架状态参数,我们可以包養網一清二楚。”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主任工程师王火平说。

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不断以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新包養網优势,必将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山东省滨州经查包養心得开区里则街道:农文旅融合绘乡村振兴新画卷_中国网

万物复苏,春味渐浓,又是一年踏春时。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的黄河岸边,各类果实也陆续成熟迎来了采摘期。

“我们的圣女果都是采用熊蜂授粉,有机种植,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红的叫粉贝包養網、绿的叫青口蜜、黄的叫黄帅,除了颜色不同,口感上和普通的西红柿也有明显差别,红色软糯、绿色爽脆、黄色多汁。平时我们对外开放采摘,也给小区团购和超市供货,经常供不应求包養平台推薦。”说起这些果子,苗峰农场负责人许健如数家珍,十分自豪。

据许健介绍,她从一位熟识的朋友朋友那里得知里则街道土壤条件好,便承包了4个大棚。一个大棚占地8分半,能种2000棵秧苗,从1月份就开始熟果,一年差不多能熟10到12次果,能产1万斤。

同样,位于里则街道岔吴新村的草莓采摘园也越发热闹起来,人们携家带口走进草莓大棚,尽情享受采摘乐趣。“咱们园内共种植了约10亩草莓,品种主要为甜宝,从11月到5月可以成熟4批果实,亩均产量可达2000斤,年可实现产值40余万元。”岔吴新村党总支书记吴红刚介绍。

据悉,里则街道充分整合辖区资源优势,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成立“红旅共旺·游里则”党建联盟,围绕黄河、小开河自然风光带,培植抚育、推进“两河八园”建设,做大做强樱桃园、黄金梨园、水蜜桃园、海棠园、樱花园、猕猴桃园、叶类蔬菜园等采摘业态。沿黄采摘园串珠成链,瓜果飘香。

同时,该街道早在2017年就在西纸坊村老包養網村盘及周边建设西纸坊景区,形成了黄河古村风情带。该风情带总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地处城市近郊黄河滩地,是滨州市南部绿环的延伸,也是连接南海和西海的重要绿廊。致力于打造“黄河古滩旅游目的地”和“美丽古村乡愁示范区”,黄河古村风情带将按照“纵横古今、阡陌风景”的设计理念,围绕黄河生态、古村乡愁、特色农林三大资源,建设集村落保护、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服务集散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同时,景区还加强对老村台的保护利用,开发了民宿,引入了非遗、文创、研学游等业态。古窑、高台民居、民俗小院营造出了浓浓的鲁北风情,成了假日周边游的休闲胜地、研学热地。

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滨州黄河故事,西纸坊黄河古村联合滨开黄河河务局建设“黄河记忆”展馆,通过500多张图片和视频、书籍综合展示,运用纪实、风光、当代、肖像、航拍等摄影手法,多角度、全方位讲述自2007年以来滨州黄河沿岸的风俗人情、经济发展、交通桥梁建设、村庄变化、黄河生态与保护成果等,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充满故事和情感的滨州黄河记忆。

从西纸坊景区沿着黄河往西,走到小开河公园,就来到了附近群众的“网红”打卡地。这里紧临黄河,环境优美,视野开阔,茶余饭后,十里八村的村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里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田野一旦变成舞台,艺术就有了土壤;群众如果成为主角,文化就有了生命力。在小开河广场上,有的人拿着包養手机直播,有的人在记录精彩时刻发视包養频账号,有的人扭秧歌、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成了生活的主角。

下一步,滨州经开区里则街道将以生态保护为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现有优势,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将黄河文化与农业产业有机结合,串珠成链,集链成片,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乡村活力持续迸发。(吴凌艳 尹凯丽)

图片故事丨大别山下的茶乡女孩_中国查覓包養價格网

包養網

3月26日,肖珺景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的茶园内采茶。

春到大别山,绿意盎然,茶香四溢。“95后”女孩肖珺景每天忙着采茶、直播、跟客户谈合作。

今年27岁的肖珺景从小在茶乡长大,家里世代制茶。姥爷周祖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父亲也是制茶高手。

2019年大学毕业后,肖珺景回到家乡开始钻研制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信阳毛尖,肖珺景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包養,科普茶功效、推广茶文化。目前她在短视频平台已收获2万多粉丝。“我想传承推广好信阳毛尖非遗手工炒制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茶文化。”肖珺景说。

包養

新华社记者 郝包養行情源 摄

   包養網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