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查覓包養價格的密码_中国网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是个居住着186户、618人的小村庄,居民中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相七个民族。从“人穷路烂,人心涣散,矛盾不断”到“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郑家庄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
  近年来,郑家庄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七个民族一家亲”,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殊荣。
  走进郑家庄,探寻“民族团结”与“富民强村”双推进的幸福密码,村民会通俗地告诉你:村事坐拢来商量,大家互助奔小康。

党建引领夯实“和谐根”

20多年前,郑家庄村党支部成立,何国祥当选党支部书记。随后,他带领全村党员,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推动民族团结发展进步。
  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包養同民族群众;设立党员积分表,建立党员评分制度,每月对党员进行评分;培养党员成为“法治带头人”,建立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机制……何国祥说,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包養網價格富民兴村”发展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块、延伸到基层末梢。
  “我59岁,党龄22年。”管理郑家庄党员资料的郑泮池说,目前郑家庄共有50名党员,30岁至40岁的党员占比大,与周围村庄相比,总人数不多的郑家庄党员占比多,尤其是年轻党员多。“郑家庄每年都有人被批准入党。”这令全村人感到骄傲。
  多年来,郑家庄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为抓手,让党的声音走进各族党员群众。“党员要带头出来做事情。”郑泮池说,村里修路时,为尽快完工,把道路分段,党员分别负责,他们义务劳动,提高了效率。郑泮池认为,这就是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现在,他常鼓励优秀的年轻人积极入党。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以党支部为圆心,以党支部书记和两个村民小组长为内圈,以民族同心议事代表为外圈,成立“民族同心”议事会。“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选好带头人。”三营镇党委副书记张智说,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是个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藏族汉子,20多年来,坚持与支部委员和村民小组长一道发展生产想点子、解决纠纷冲在前、红事白事齐帮忙,成为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团结和谐的“维护者”、互帮互助的“排头兵”。

民族团结共育“石榴花”

走进郑家庄,村中绿树成荫,石板路干净整洁,路边沟渠清流淙淙,别具风情。在这里,村民们自称“七个民族一家人”。何国祥说,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七个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尊重、相互交融。
  民族间通婚对现在的郑家庄来说已不是稀罕事,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是件“大事”。当年,何国祥和白族姑娘郭杏花结婚时承受着较大压力,甚至很多亲戚都不接受。何国祥说,不通婚是过去的“老古董”,这让各民族间产生缝隙,夫妻只要生活在一起幸福,是哪个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干涉”已写进了郑家庄的村规民约。郑家庄有两个村民小组,村民选出两个小组长,分别是藏族村民杨秀弟和汉族村民王庆荣。杨秀弟说,目前郑家庄中民族间相互通婚超过七成,很多家庭由三个不同民族组成。
  郑家庄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包養網比較上,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等分布在各处。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欢聚在一起按藏族的习俗过年;彝族火把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唱歌、吃饭;春节、中秋节等成为全村共同的节日……
  中秋节举办“中秋团圆饭”,参与的700多人在“团圆饭”里话乡情、谋发展,20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年农历八月十三,郑家庄就开始筹备团圆饭。“办团圆饭的钱,都是村民‘众筹’的。”杨秀弟介绍,村民积极参与团圆饭的筹备,采买食材、炒菜做饭……“团圆饭要准备90多桌,大家携亲带友,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场团圆饭不是说全村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就完事了,而是促进村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外打拼了大半年可以回家看看老人,看看亲戚朋友,同时发挥协调村民间关系的作用,就算过去半年有什么摩擦,借这个机会,大家一劝也就消除了。
  2012年,村里打算在湿地公园内建一座供村民歇息的凉亭,村民希望凉亭能展现各民族元素。“设计时考虑七个民族的元素,为把亭子造得让大家满意,我们费了一番心思。”杨秀弟说,最终,建筑采用汉族凉亭形式,亭顶融入傣族元素,柱梁是藏族风格,凉亭红、白两色分别展示彝族与白族风采,傈僳族与纳西族的特点体现在凉亭内的文字上。
  目前,郑家庄各民族群众之间“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成得了朋友”,实现文化共享。年逾五旬的傣族村民张茶花说,各族村民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产业发展奏响“奋进曲”

48岁的汉族村民王洪康是郑家庄出了名的致富能手,跟他一起外出做药材生意的村民不下10人。在王洪康帮助下,这些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改革开放后,郑家庄藏族村民探索出收购、加工、销售中药材的致富门路,并且互助互帮,带领其他民族村民,拓展商贸领域,形成“师傅带徒弟,先富帮后富”的氛围。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何国祥书记走南闯北做药材生意。他手把手地教我辨识各类中药材。我结婚后,他又垫出本钱让我‘自立门户’。”王洪康说,经多年打拼,2008年他就拆掉破旧老房子,花30万建起一栋小楼。
  王洪康也从何国祥身上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带着村民一起致富包養網。你带我,我帮你……郑家庄把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全村七个民族中都有人做药材生意。
  多年来,郑家庄持续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路子,巩固发展“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的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繁荣的格局。为了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郑家庄聚焦民族文化旅游、中草药材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三大主题”,以农家乐为载体,培育和发展家庭旅游、特色餐饮、休闲住宿等乡村旅游产品。
  目前,郑家庄已有木瓜园、藏家怡园、启航园等农家乐,村子基本具备吃、住、行、游等功能要素。
  郑家庄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建设多民族文化广场、湿地公园,实施道路改造、绿化包養亮化美化彩绘工程,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村子盘活土地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休闲纳凉、民族风情等于一体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打卡点。
  接待游客8万人,带动旅游消费近500万元;全村中草药材营销年收入达70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达1660.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40元……“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何国祥说,郑家庄现在是生态宜居、文化丰富、人民富裕。

文明新风吹进“幸福村”

68岁的村民杨学礼每天都要打扫屋外公共区域的卫生,这是老杨的习惯,也是郑家庄村规民约“三清洁”中的规定。“全村人都爱护卫生,都参与打扫,村子就干净,生活才舒服。”杨学礼说。
  “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让道路更靓,河流更清、村庄更美,共创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被写进郑家庄村规民约,要求每位村民都参加环境整治工作,维护村容村貌。在“门前三包”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村里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等评比表彰,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爱干净”的良好氛围。
  村里还建立“群众积分制”,由村民自主记分,党支部进行审核,每位村民每季度积分情况都及时公开,全年累计积分结果出来后,就召开户主大会,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获“星级家庭”荣誉称号,“小积分”发挥“大作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
  在郑家庄党员活动室,摆放着好人好事簿。王庆荣介绍,这本簿是2012年党支部倡导制作的,记录下村里文明美好的瞬间:郑文新无偿让地、郑泮池清除沟道垃圾……“都是小事,我们都记下来,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王庆荣说。
  郑家庄动员各民族群众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实行由党支部书记(1位)、村民小组长(2位)和议事代表(7个)组成的“1+2+7”村民议事制度,形成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共建共治局面。“新房落成、孩子升学、结婚等也不大操大办了。”55岁的村民段志华说,村里兴起文明新风。
  目前,村里划分8个网格,19名中心户长承担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职责,深化“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群防群治格局。全村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轮流值班,每晚7点至次日早8点,沿村巡逻。洱源县公安局三营派出所所长杜昭告诉记者,自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成立后,村里未发生治安或刑事案件,村民小矛盾也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白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彝族老爹湿地公园喝茶闲谈,帮着看管学步车里的纳西族小孩;你无私传授我药材知识和生意经,我传授你种植养殖技术……郑家庄不同民族群众“坐得拢一张桌,吃得拢一锅饭,喝得拢一碗酒”,做到“有事坐拢来商量”。83岁的村民郑晓东说,大家住在花园一样的村子里,氛围很和谐,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本报记者王长山 丁怡全 杨静)

从“卢氏样板”到“幸福家园”——河南卢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氏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探访_中国网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累计投入20.3亿元,建成64个安置点,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了9214户33965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卢氏样板”。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说:“要通过持续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从深山老林、白云深处走出的数万群众住进幸福家园,奔向致富之路,过上美好生活。”

临近年关,冬寒凛冽。日前,记者赶赴卢氏县,探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生活。

包養起“钱袋子” 增强获得感

鸡鸭鱼肉、花灯春联、衣裤鞋帽、水果糕点……年货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前不久,在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卢氏县兴贤里,首届年货嗨购节火热举办。

兴贤里社区占地500余亩,安置来自全县除城关镇之外包養網的18个乡镇11227人,下辖3个居委会,有住宅楼83栋,社区设施齐全,街道宽阔平坦,绿化美化到位,环境舒适宜人。

社区居民马建斌买了沉甸甸的两大包东西。“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先买点吃着,过年时再多买些。”马建斌边走边说,“从祖祖辈辈居住的深山里搬到这儿生活5年了,变化太大了,生活真是好。”记者了解到,马建斌原先住在官坡镇沙沟村马家沟,距县城80多公里。搬到县城后,他在村里还种着约二十亩烟叶、两三万棒香菇,又开了一家羊肉馆,收入增加了,家里两个孩子上学也方便了。

卢氏县切实保障搬迁群众迁出地原有耕地、林地等承包经营权以及各类农业补贴、生态补偿等权益,同时想方设法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增加群众的获得感。近年来,该县围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以核桃、苹果为主的林果业,蜂产业和旅游业5个产业链,先后在安置点建成产业基地71个,采取劳务增收、订单农业、合作经营、“产权+劳务”等模式,带动2583户搬迁群众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为多方面增加群众收入,卢氏县还实施“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劳务报酬+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以工代赈新模式,2023年实施以工代赈基建类项目32个,向项目所在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1517万元,这项工作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该县还利用山大坡广、土地辽阔的自然优势,建成光伏电站8个,保障402户1122名搬迁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多管齐下做强产业的同时,卢氏县重点做实“三个优化”,实现易地搬迁群众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即:优化服务,通过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精准就业培训,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服务。2023年,全县搬迁安置点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17645人全部就业;同时,针对搬迁群众开展电子商务师、家政服务员等技能培训617人次。优化载体,引进信念集团、金海生物等龙头企业52家,带动3500余户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合理开发安置就业联络员、保安员、村务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3039个。优化模式,落实创业补贴、开通脱贫户贷款绿色通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笔576万元,为225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12.5万元,扶持374人自主创业。

加快城镇化 增强幸福感

在卢氏县杜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德社区广场上,群众有的健身、有的散步,几位带小孩的妇女围在一起打着毛衣,她们高兴地说:“以前是多见石头少见人,上学、看病、赶集都不方便,现在住在社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跟城里一样。”

广场边上,建有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楼房,一楼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配备有大屏幕电视机、按摩椅、饮水机、健身器材、棋牌和厨房餐桌,为170多位搬迁到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中晚两餐、休闲娱乐、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个人照顾、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二楼是就业培训中心,教室内电脑、桌椅一应俱全,这里经常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成了搬迁群众学习政策、培训技术,实现致富增收的“包養行情加油站”。

搬迁群包養众入住5年来,卢氏县结合城镇化建设,始终把配套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提升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搬迁群众享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卢氏县在城区专门开通公交专线两条、增设客车停靠点26个,连接城区、东明镇、文峪乡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方便搬迁群众出行和就业。该县还在城区新建育贤中学、郑卢小学和兴贤里、河洛嘉园两所幼儿园,新增学位3000个;对所有乡镇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实施改扩建,实现搬迁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投资10多亿元新建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在所有安置点建成社区卫生室、配备合格医生,确保搬迁群众病有所医。

为服务群众,卢氏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了文化服务站和文化广场,同时组建各类服务组织167个,其中群团组织82个、社会组织68个、物业服务企业两个、警务室15个;在兴贤里社区设立金融服务机构1所,新建县级劳动就业平台和公共实训基地1处,满足搬迁群众需求。

卢氏县在兴贤里及全县4个大中型安置点创新开发智慧社区管理和事件处置手机小程序,对搬迁群众实行分级分类“红黄蓝”管理,提供产业、就业、医疗、教育、卫生等精准便捷服务,应用大数据技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整体发展能力。

建强“主心骨” 增强安全感

近些天,卢氏县官道口镇区最低气温达零下十几摄氏度,安居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海停每天楼上楼下跑个遍,主要是包裹水管防冻材料,保障小区自来水24小时通畅,同时提醒几十户用火炉取暖的老年人注意安全用火用电。

安居苑社区拥有17栋住宅楼,安置来自全镇18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李海停原任官道口村党支部书记,搬迁后他担任安居苑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搬迁群众满意地称这位热心的大管家为“小区总理”。

在卢氏县64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每个社区最为醒目的地方都有一条标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心里踏实、有安全感,建强党组织这个“主心骨”,该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成为组织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优良、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卢氏县6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设立党支部19个、党小组86个,选举产生社区“两委”干部118人、监委主任19人、监委委员38人、居民组长156人,并把社区工作经费、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扶上马,送一程。卢氏县持续强化易地搬迁群众帮扶力量,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9人、工作队19个,同步完善了社区“两委”工作制度、村(居)监督制度、议事协商制度、村规民约和矛盾风险化解机制,切实保障了搬迁群众办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成法治文化大院、宪法主题公园、法治墙绘24处,开展送法进社区、移动法庭、法治讲座、现场调解等活动340余场次,浓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在安置点组建社火队、合唱团、秧歌队等业余文艺团体35个,经常性组织文艺包養網汇演、电影戏曲进社区、读书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活动,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志智双扶并举,激发群众奋进的内生动力。

从吃什么到去哪儿吃 看餐饮消查包養網站比較费如何再挖新潜力_中国网

淄博烧烤、东北铁锅炖、天水麻辣烫,这两年一个接一个城市因特色美食而迅速火出圈。一道地方特色菜带火一座城包養。吃什么?去哪儿吃?这不仅仅是文旅产业的焦点,它本身就是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商务部:22项具体政策措施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地方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休闲餐饮等业态,创新餐饮业消费场景。

《指导意见》从七个方面,包括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弘扬优秀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加强组织保障等,提出了22项具体政策措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落实举措,跟踪落实成效,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建设平台载体,培育一批中华美食街区,指导地方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休闲餐饮等业态,创新餐饮业消费场景;完善餐饮业标准体系,推进餐饮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动中餐“走出去”。

此外,还将加强宣传引导,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总结推广各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复苏明显 去年“下馆子”花了5.29万亿元

2023年我国餐饮业明显复苏,全国餐饮收入达5.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2%。尽管复苏明显,但是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目前,餐饮服务仍然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包養網、安全基础薄弱、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

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日常消费,不少人外出就餐会选择有品牌的特色餐饮连锁店。我国的大型餐饮企业的连锁化率在80%左右,中小型的品牌企业连锁化率在50%左右。可以说,品牌化是老百姓信任餐饮企业的一个很包養平台推薦重要的尺度。

去哪儿吃:社区餐厅成餐饮消费新场景

说到餐饮消费的新场景,眼下,社区食堂成了不少居民的选择。

在江苏扬州的九龙湾社区,每到饭点,社区餐厅便逐渐热闹起来,不少居民陆续到这里排队用餐。这个社区住着近3000多位老人,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着助餐需求,社区餐厅便成了他们的用餐首选。

江苏省扬州市九龙湾社区居民 周新梅:口感挺适合老年人的,菜烧挺烂的,又不是很咸,比我们在家里烧得好吃。

在四川省江油市川矿社区,社区餐厅最初的想法是服务老年群体,没想到不仅留住了老年人的胃,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在河南郑州,社区餐厅逐渐衍生出了社交功能,成了社区居民们的线下“朋友圈”。

去哪儿吃:社区和乡村餐饮 发展潜力足

除了连锁餐厅、特色小吃,当前,餐饮供给结构可以说是出现了更加细分的变化,那么,不同的餐饮消费场景,尤其是社区餐饮、乡村休闲餐饮,如何深挖潜力?

《指导意见》提出,盘活社区闲置包養空间资源,支持设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社区餐饮网点,鼓励地方向提供社区老年人供餐、助餐服务的有关机构给予适当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包括老年人的便利的这个坡道,进入餐厅要有坡道,要有升降电梯,甚至针对老年人推出老年人的食谱。因为老年人是要低油低糖,那就是要在特定的区域要拨付一定的场所、低的租金,满足公益的餐饮的服务,这个是政府必须下力量。

鼓励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下沉发展,挖掘县域餐饮市场潜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培训、场地等支持政策,引导专业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发展乡村休闲餐饮。

餐饮消费如何再挖潜?

从总体来看,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以上,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可以说,餐饮业是透视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那么,此时发布这样一份《指导意见》,将能如何深挖餐饮消费潜力?戳视频,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的分析。

“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见证·查包養網站中国机遇)_中国网

在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正在进行实操。

本报记者 刘仲华摄

太仓高新区内,一家德企的工作场景。

太仓高新区供图

今年年初,随着德国伯曼公司在中国江苏省太仓市注册,位于太仓的德国企业总数增至500家。

太仓是目前在华德企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一座江南小城,靠什么吸引众多德企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江苏太仓,探访这里的德国企业,听工作人员讲述企业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故事,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机遇。

优良营商环境和专业服务吸引德企纷纷落户——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到第100家德企落户,一共花费了14年时间;从第400家德企落户到第500家落户,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包養網。太仓吸引德企投资速度不断加快,跟地方政府与德企之间良好的政企关系密不可分。“政府服务周到细致”“政府与企业的沟通非常顺畅”“政府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记者采访时,几乎每家德企负责人都不吝赞美之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走进博恩斯坦电子(太仓)有限公司,整洁明亮的厂房内,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熟练操作。公司总经理让·阿斯曼拿起操作台上的一个白色方形开关向记者介绍:“这种安全开关广泛用于电梯等设备。目前安全开关的工业标准是100万次无故障,而博恩斯坦的产品可以达到1000万次。”

阿斯曼来太仓已近20年,听到太仓德企数量突破500家的消息时,他非常开心:“太仓政府为德企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这里的营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德企纷纷落户,产生了集群效应,比如汽车零件制造商的落户吸引了机床制造商,机床制造商又吸引了模具制造商……就这样,太仓逐步建立起围绕汽车零件、机床等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德国巨浪集团在高速数控机床领域处于领先位置。集团太仓公司首席技术官威利·瑞斯特向记者介绍,集团2012年在太仓建厂,后来将中国总部也搬到这里。“选择落户太仓,既是看中这里德企聚集,产业链完备,也是因为当地政府向企业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服务。”

位于太仓市中心的东亭大厦门口,旗杆上飘扬的中德两国国旗在蓝天下格外醒目。这是2016年落户太仓的太仓德国中心,为大厦里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近50家企业提供一站式商业服务。

“这里是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太仓德国中心总经理马莉珂告诉记者,太仓德国中心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德企招商管理运营平台,吸引了销售、法律、会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德企。马莉珂表示:“太仓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专业服务吸引了我们,特别是太仓对德企的支持让我深有感触。太仓高新区为每家德企分配一个政企事务官,企业碰到难题,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的联络员。这种高效的服务让我印象深刻。”

产业集聚效应保障供应链稳定——

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

走进欧亚瑟水艺(太仓)有限公司仓库,工人们正忙着整理货品,其中有白色的花架、黑色的管线等。这是一家德国多媒体音乐喷泉和花园池塘水质净化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我们生产所需的料件有4000多种。200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几乎所有料件都要从德包養国进口。随着本土化战略加速,在中国生产的料件占比不断提高,迄今已达95%以上。”公司总经理沈亚向记者介绍,“现在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本土供应商达150多家,太仓公司为整个欧亚瑟集团提供了60%以上的料件。”

近年来,落户太仓的德企纷纷加强本土化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土企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本土供应商的快速发展,也帮助德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博恩斯坦在全球有5个生产基地,中国是除了总部之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我们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有近百家本地供应商为我们供货,70%分布在苏州地区。”阿斯曼介绍,博恩斯坦公司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理念,在太仓拥有研发、销售、质控、工程、售后等全链条环节,“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中,约60%供应中国市场,还有一部分为总部供货,本土化战略显著提升了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巨浪集团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的机床产量不高,但精密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同上下游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太仓中德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得益于产业集聚效应,这里的供应链稳定,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高质量的配件。”瑞斯特说。

目前,太仓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人民币。高质量利用外资为太仓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而德包養網企也在积极融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抓住中国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国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在30年的时间里,先后11次增资,从最初仅6名员工、占地4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7万平方米自建厂房、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的“弹簧王国”。

2023年底,德国轴承制造商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厂正式启用。同时,舍弗勒与太仓高新区签订新能源三期项目投资协议。舍弗勒集团汽车科技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表示:“二期工厂的启用,是舍弗勒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加快中国业务发展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迄今,舍弗勒在太仓先后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110亿元人民币。随着新制造基地的启用,太仓已成为舍弗勒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推动“双元制”本土化进程,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2023年,在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30周年之际,太仓举办系列活动庆祝中德合作。“德企之乡”三十而立, “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展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在太仓市罗腾堡风情街上,开设有多家德式面包房、德式餐厅等。30多年来,太仓当地政府越来越注重中德文化交流互鉴,为德企及其员工提供舒适、完备、便捷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太仓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更加优美。空闲时间,我经常和家人在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散步。”阿斯曼表示,“我对中国文化和民族音乐充满兴趣。我还学会了吹竹笛,经常参加江南丝竹演奏,在外国人才艺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因为中文熟练,我还被多次邀请主持太仓德国啤酒节。”

除啤酒节外,太仓还经常举办马拉松友谊赛、中德艺术家沙龙、“中德友谊杯”乒乓球赛等活动,并引入中德友好幼儿园等国际化服务设施,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安居于此。

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作的德国企业家冈瑟·克莱因也深深被太仓的魅力吸引。“我很享受在这里的时光。中国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悠久丰富,人文气息浓厚,令我着迷。我喜欢去看当地的戏曲演出,欣赏民乐演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德企在太仓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当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是指通过校企合作,以学徒制方式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太仓政府推动太仓职业院校与德企开启了“双元制”本土化进程。

来到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健雄—莱茵科斯特工业4.0教学工厂内,5名穿着工装的大学生正在操作电气自动化培训设备,一旁的老师在电脑系统里对学生的编程训练进行技术指导。该中心是学院与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司共建的培训中心,学生在这里接受两年“双元制”职业教育后,前往太仓德企实习一年,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晓刚介绍:“多年来,太仓与德企合作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为尖端制造业输送技术人才,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太仓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招聘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工,这对一个机床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瑞斯特表示。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包養網比較司总裁艾瑞克·莫斯卡瓦表示,“双元制”教育在太仓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有力促进了德中产业合作,推动德企高质量发展。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和市场潜力——

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

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稳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受到包括德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普遍欢迎。

德国经济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德国商会年初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指出,九成以上受访企业将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包養網有54%受访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克莱因说,当初企业来华设厂,是应德国客户的要求而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市场如同磁铁一样对外企具有吸引力。中国市场在集团总体业务占比从最初的一小部分到如今的约50%,我们相信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自2004年落户太仓以来,欧亚瑟水艺的实际投资一直在增加,厂房建设也从一期扩展到二期。”沈亚表示,“中国的营商环境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过去3年我们的业务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未来集团将继续抓住中国机遇,增加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

马莉珂表示,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她就多次参加太仓德企的增资扩产剪彩仪式。“大多数德国企业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希望扎根中国并继续扩大在华业务。”马莉珂说。

“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总量和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巨浪集团将会继续加强在华业务。”瑞斯特表示。

“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资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展现良好增长势头,希望更多德企抓住机遇、继续投资中国。”阿斯曼表示。

守护中欧班列的查包養“女飞人”_中国网

1月12日,在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力工区,何雪(左一)和母思琪(左二)所在的工区灯桥检修小组在进行分工点名。

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兴隆场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作为重庆铁路枢纽的“心脏”,这里承担了中欧国际班列的列车解体、编组任务。

“00后”女孩何雪和母思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包養網比較力工区的两名电力线路工。每个夜晚,她们和工友背负数公斤重的工具材料,从地面沿着近7包養網0度的爬梯攀上22米高的电塔包養網價格和17米高的灯桥,对这里的5000余盏灯进行巡检维修,确保编组站场的照明安全。

包養

这群守护中欧班列的年轻“女飞人”,用他们的坚守将光照亮编组站场内的每一寸钢轨包養,守护着每一趟从这里驶出的中欧班列。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大查包養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密码_中国网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是个居住着186户、618人的小村庄,居民中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相七个民族。从“人穷路烂,人心涣散,矛盾不断”到“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郑家庄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
  近年来,郑家庄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七个民族一家亲”,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殊荣。
  走进郑家庄,探寻“民族团结”与“富民强村”双推进的幸福密码,村民会通俗地告诉你:村事坐拢来商量,大家互助奔小康。

党建引领夯实“和谐根”

20多年前,郑家庄村党支部成立,何国祥当选党支部书记。随后,他带领全村党员,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推动民族团结发展进步。
  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设立党员积分表,建立党员评分制度,每月对党员进行评分;培养党员成为“法治带头人”,建立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机制……何国祥说,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富民兴村”发展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块、延伸到基层末梢。
  “我59岁,党龄22年。”管理郑家庄党员资料的郑泮池说,目前郑家庄共有50名党员,30岁至40岁的党员占比大,与周围村庄相比,总人数不多的郑家庄党员占比多,尤其是年轻党员多。“郑家庄每年都有人被批准入党。”这令全村人感到骄傲。
  多年来,郑家庄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为抓手,让党的声音走进各族党员群众。“党员要带头出来做事情。”郑泮池说,村里修路时,为尽快完工,把道路分段,党员分别负责,他们义务劳动,提高了效率。郑泮池认为,这就是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现在,他常鼓励优秀的年轻人积极入党。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以党支部为圆心,以党支部书记和两个村民小组长为内圈,以民族同心议事代表为外圈,成立“民族同心”议事会。“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选好带头人。”三营镇党委副书记张智说,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是个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甘于奉献包養的藏族汉子,20多年来,坚持与支部委员和村民小组长一道发展生产想点子、解决纠纷冲在前、红事白事齐帮忙,成为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团结和谐的“维护者”、互帮互助的“排头兵”。

民族团结共育“石榴花”

走进郑家庄,村中绿树成荫,石板路干净整洁,路边沟渠清流淙淙,别具风情。在这里,村民们自称“七个民族一家人”。何国祥说,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七个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尊重、相互交融。
  民族间通婚对现在的郑家庄来说已不是稀罕事,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是件“大事”。当年,何国祥和白族姑娘郭杏花结婚时承受着较大压力,甚至很多亲戚都不接受。何国祥说,不通婚是过去的“老古董”,这让各民族间产生缝隙,夫妻只要生活在一起幸福,是哪个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干涉”已写进了郑家庄的村规民约。郑家庄有两个村民小组,村民选出两个小组长,分别是藏族村民杨秀弟和汉族村民王庆荣。杨秀弟说,目前郑家庄中民族间相互通婚超过七成,很多家庭由三个不同民族组成。
  郑家庄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上,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等分布在各处。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欢聚在一起按藏族的习俗过年;彝族火把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唱歌、吃饭;春节、中秋节等成为全村共同的节日……
  中秋节举办“中秋团圆饭”,参与的700多人在“团圆饭”里话乡情、谋发展,20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年农历八月十三,郑家庄就开始筹备团圆饭。“办团圆饭的钱,都是村民‘众筹’的。”杨秀弟介绍,村民积极参与团圆饭的筹备,采买食材、炒菜做饭……“团圆饭要准备90多桌,大家携亲带友,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场团圆饭包養網排名不是说全村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就完事了,而是促进村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外打拼了大半年可以回家看看老人,看看亲戚朋友,同时发挥协调村民间关系的作用,就算过去半年有什么摩擦,借这个机会,大家一劝也就消除了。
  2012年,村里打算在湿地公园内建包養網一座供村民歇息的凉亭,村民希望凉亭能展现各民族元素。“设计时考虑七个民族的元素,为把亭子造得让大家满意,我们费了一番心思。”杨秀弟说,最终,建筑采用汉族凉亭形式,亭顶融入傣族元素,柱梁是藏族风格,凉亭红、白两色分别展示彝族与白族风采,傈僳族与纳西族的特点体现在凉亭内的文字上。
  目前,郑家庄各民族群众之间“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成得了朋友”,实现文化共享。年逾五旬的傣族村民张茶花说,各族村民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产业发展奏响“奋进曲”

48岁的汉族村民王洪康是郑家庄出了名的致富能手,跟他一起外出做药材生意的村民不下10人。在王洪康帮助下,这些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改革开放后,郑家庄藏族村民探索出收购、加工、销售中药材的致富门路,并且互助互帮,带领其他民族村民,拓展商贸领域,形成“师傅带徒弟,先富帮后富”的氛围。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何国祥书记走南闯北做药材生意。他手把手地教我辨识各类中药材。我结婚后,他又垫出本钱让我‘自立门户’。”王洪康说,经多年打拼,2008年他就拆掉破旧老房子,花30万建起一栋小楼。
 包養網比較 王洪康也从何国祥身上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带着村民一起致富。你带我,我帮你……郑家庄把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全村七个民族中都有人做药材生意。
  多年来,郑家庄持续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路子,巩固发展“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的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繁荣的格局。为了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郑家庄聚焦民族文化旅游、中草药材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三大主题”,以农家乐为载体,培育和发展家庭旅游、特色餐饮、休闲住宿等乡村旅游产品。
  目前,郑家庄已有木瓜园、藏家怡园、启航园等农家乐,村子基本具备吃、住、行、游等功能要素。
  郑家庄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建设多民族文化广场、湿地公园,实施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彩绘工程,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村子盘活土地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休闲纳凉、民族风情等于一体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打卡点。
  接待游客8万人,带动旅游消费近500万元;全村中草药材营销年收入达70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达1660.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40元……“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何国祥说,郑家庄现在是生态宜居、文化丰富、人民富裕。

文明新风吹进“幸福村”

68岁的村民杨学礼每天都要打扫屋外公共区域的卫生,这是老杨的习惯,也是郑家庄村规民约“三清洁”中的规定。“全村人都爱护卫生,都参与打扫,村子就干净,生活才舒服。”杨学礼说。
  “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让道路更靓,河流更清、村庄更美,共创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被写进郑家庄村规民约,要求每位村民都参加环境整治工作,维护村容村貌。在“门前三包”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村里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等评比表彰,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爱干净”的良好氛围。
  村里还建立“群众积分制”,由村民自主记分,党支部进行审核,每位村民每季度积分情况都及时公开,全年累计积分结果出来后,就召开户主大会,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获“星级家庭”荣誉称号,“小积分”发挥“大作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
  在郑家庄党员活动室,摆放着好人好事簿。王庆荣介绍,这本簿是2012年党支部倡导制作的,记录下村里文明美好的瞬间:郑文新无偿让地、郑泮池清除沟道垃圾……“都是小事,我们都记下来,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王庆荣说。
  郑家庄动员各民族群众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实行由党支部书记(1位)、村民小组长(2位)和议事代表(7个)组成的“1+2+7”村民议事制度,形成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共建共治局面。“新房落成、孩子升学、结婚等也不大操大办了。”55岁的村民段志华说,村里兴起文明新风。
  目前,村里划分8个网格,19名中心户长承担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职责,深化“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群防群治格局。全村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轮流值班,每晚7点至次日早8点,沿村巡逻。洱源县公安局三营派出所所长杜昭告诉记者,自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成立后,村里未发生治安或刑事案件,村民小矛盾也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白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彝族老爹湿地公园喝茶闲谈,帮着看管学步车里的纳西族小孩;你无私传授我药材知识和生意经,我传授你种植养殖技术……郑家庄不同民族群众“坐得拢一张桌,吃得拢一锅饭,喝得拢一碗酒”,做到“有事坐拢来商量”。83岁的村民郑晓东说,大家住在花园一样的村子里,氛围很和谐,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本报记者王长山 丁怡全 杨静)

那个趴在床上听课的小女孩查包養網站已圆大学梦_中国网

包養網 花園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在广西灵川县灵川镇的三叉尾小学,董倩趴在床上听课(2012年9月13日摄)。下图为:在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董倩(前)在课堂上听课(2024年3月13日摄)。

趴在包養網價格床上、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几乎没有一天能像双腿健康的人那样行走的董倩,在追梦路上一直奋力前行,一日也没有停歇。

董倩现在是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工程技术系的学生。出生8个月时,她在一次学步中意外摔倒导致左腿骨折。此后,她几乎摔重一点就骨折,直到两岁才被诊断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又称“瓷娃娃病”,轻微碰撞也可能造成严重骨折。

2012年9月13日,记者在广西灵川县灵川镇三叉尾小学采访时,时年9岁的董倩在这里读三年级。为了让董倩顺利上学,家人为她专门制作了一张安装轮子可以自由推动的小床,上课时把床放到教室里让她趴在床上听课,下课后就把床推回宿舍让她吃饭休息。

2022年,董倩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圆了大学梦。她的大学辅导员毛文慧说,董倩是一个坚强懂事勤奋的学生,先天的缺陷没有磨灭她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学后,学校给她安排了一间特殊宿舍,包括床铺在内的各项设施,都根据她的身体条件布置,让她在校生活尽量方便舒心。

包養董倩说,小学除了趴在床上听课,几乎所有行动都依靠轮椅,初中到现在依靠拐杖支撑着行走。这么多年的磨难能坚持下来,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她坚信,有多坚定的信念,就有多勇毅的行动,有多强大的意志,就有多光明的未来,不管今后遇到多大困难,她都会咬紧牙关,朝着梦包養網的方向继续前行。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从吃什么到去哪儿吃 看餐饮消费如何再挖新潜力_中查包養心得国网

淄博烧烤、东北铁锅炖、天水麻辣烫,这两年一个接一个城市因特色美食而迅速火出圈。一道地方特色菜带火一座城。吃什么?去哪儿吃?这不仅仅是文旅产业的焦点,它本身就是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商务部:22项具体政策措施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地方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休闲餐饮等业态,创新餐饮业消费场景。

《指导意见》从七个方面,包括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增强餐饮业发展动包養網能、弘扬优秀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加强组织保障等,提出了22项具体政策措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落实举措,跟踪包養落实成效,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建设平台载体,培育一批中华美食街区,指导地方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休闲餐饮等业态,创新餐饮业消费场景;完善餐饮业标准体系,推进餐饮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动中餐“走出去”。

此外,还将加强宣传引导,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总结推广各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复苏明显 去年“下馆子”花了5.29万亿元

2023年我国餐饮业明显复苏,全国餐饮收入达5.2包養行情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2%。尽管复苏明显,但是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目前,餐饮服务仍然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包養網、安全基础薄弱、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

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日常消费,不少人外出就餐会选择有品牌的特色餐饮连锁店。我国的大型餐饮企业的连锁化率在80%左右,中小型的品牌企业连锁化率在50%左右。可以说,品牌化是老百姓信任餐饮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

去哪儿吃:社区餐厅成餐饮消费新场景

说到餐饮消费的新场景,眼下,社区食堂成了不少居民的选择。

在江苏扬州的九龙湾社区,每到饭点,社区餐厅便逐渐热闹起来,不少居民陆续到这里排队用餐。这个社区住着近3000多位老人,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着助餐需求,社区餐厅便成了他们的用餐首选。

江苏省扬州市九龙湾社区居民 周新梅:口感包養網比較挺适合老年人的,菜烧挺烂的,又不是很咸,比我们在家里烧得好吃。

在四川省江油市川矿社区,社区餐厅最初的想法是服务老年群体,没想到不仅留住了老年人的胃,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在河南郑州,社区餐厅逐渐衍生出了社交功能,成了社区居民们的线下“朋友圈”。

去哪儿吃:社区和乡村餐饮 发展潜力足

除了连锁餐厅、特色小吃,当前,餐饮供给结构可以说是出现了更加细分的变化,那么,不同的餐饮消费场景,尤其是社区餐饮、乡村休闲餐饮,如何深挖潜力?

《指导意见》提出,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支持设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社区餐饮网点,鼓励地方向提供社区老年人供餐、助餐服务的有关机构给予适当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包括老年人的便利的这个坡道,进入餐厅要有坡道,要有升降电梯,甚至针对老年人推出老年人的食谱。因为老年人是要低油低糖,那就是要在特定的区域要拨付一定的场所、低的租金,满足公益的餐饮的服务,这个是政府必须下力量。

鼓励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下沉发展,挖掘县域餐饮市场潜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培训、场地等支持政策,引导专业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发展乡村休闲餐饮。

餐饮消费如何再挖潜?

从总体来看,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以上,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可以说,餐饮业是透视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那么,此时发布这样一份《指导意见》,将能如何深挖餐饮消费潜力?戳视频,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的分析。

查包養“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见证·中国机遇)_中国网

在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正在进行实操。

本报记者 刘仲华摄

太仓高新区内,一家德企的工作场景。

太仓高新区供图

今年年初,随着德国伯曼公司在中国江苏省太仓市注册,位于太仓的德国企业总数增至500家。

太仓是目前在华德企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一座江南小城,靠什么吸引众多德企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江苏太仓,探访这里的德国企业,听工作人员讲述企业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故事,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机遇。

优良营商环境和专业服务吸引德企纷纷落户——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到第100家德企落户,一共花费了14年时间;从第400家德企落户到第500家落户,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太仓吸引德企投资速度不断加快,跟地方政府与德企之间良好的政企关系密不可分。“政府服务周到细致”“政府与企业的沟通非常顺畅”“政府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记者采访时,几乎每家德企负责人都不吝赞美之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走进博恩斯坦电子(太仓)有限公司,整洁明亮的厂房内,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熟练操作。公司总经理让·阿斯曼拿起操作台上的一个白色方形开关向记者介绍:“这种安全开关广泛用于电梯等设备。目前安全开关的工业标准是100万次无故障,而博恩斯坦的产品可以达到1000万次。”

阿斯曼来太仓已近20年,听到太仓德企数量突破500家的消息时,他非常开心:“太仓政府为德企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这里的营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德企纷纷落户,产生了集群效应,比如汽车零件制造商的落户吸引了机床制造商,机床制造商又吸引了模具制造商……就这样,太仓逐步建立起围绕汽车零件、机床等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德国巨浪集团在高速数控机床领域处于领先位置。集团太仓公司首席技术官威利·瑞斯特向记者介绍,集团2012年在太仓建厂,后来将中国总部也搬到这里。“选择落户太仓,既是看中这里德企聚集,产业链完备,也是因为当地政府向企业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服务。”

位于太仓市中心的东亭大厦门口,旗杆上飘扬的中德两国国旗在蓝天下格外醒目。这是2016年落户太仓的太仓德国中心,为大厦里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近50家企业提供一站式商业服务。

“这里是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太仓德国中心总经理马莉珂告诉记者,太仓德国中心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德企招商管理运营平台,吸引了销售、法律、会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德企。马莉珂表示:“太仓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专业服务吸引了我们,特别是太仓对德企的支持让我深有感触。太仓高新区为每家德企分配一个政企事务官,企业碰到难题,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的联络员。这种高效的服务让我印象深刻。”

产业集聚效应保障供应链稳定——

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

走进欧亚瑟水艺(太仓)有限公司仓库,工人们正忙着整理货品,其中有白色的花架、黑色的管线等。这是一家德国多媒体音乐喷泉和花园池塘水质净化领域的专精特新企包養业。“我们生产所需的料件有4000多种。200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几乎所有料件都要从德国进口。随着本土化战略加速,在中国生产的料件占比不断提高,迄今已达95%以上。”公司总经理沈亚向记者介绍,“现在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本土供应商达150多家,太仓公司为整个欧亚瑟集团提供了60%以上的料件。”

近年来,落户太仓的德企纷纷加强本土化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土企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本土供应商的快速发展,也帮助德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博恩斯坦在全球有5个生产基地,中国是除了总部之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我们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有近百家本地供应商为我们供货,70%分布在苏州地区。”阿斯曼介绍,博恩斯坦公司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理念,在太仓拥有研发、销售、质控、工程、售后等全链条环节,“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中,约60%供应中国市场,还有一部分为总部供货,本土化战略显著提升了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巨浪集团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的机床产量不高,但精密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同上下游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太仓中德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得益于产业集聚效应,这里的供应链稳定,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高质量的配件。”瑞斯特说。

目前,太仓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人民币。高质量利用外资为太仓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而德企也在积极融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抓住中国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国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在30年的时间里,先后11次增资,从最初仅6名员工、占地4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7万平包養網方米自建厂房、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的“弹簧王国”。

2023年底,德国轴承制造商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厂正式启用。同时,舍弗勒与太仓高新区签订新能源三期项目投资协议。舍弗勒集团汽车科技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表示:“二期工厂的启用,是舍弗勒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加快中国业务发展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迄今,舍弗勒在太仓先后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110亿元人民币。随着新制造基地的启用,太仓已成为舍弗勒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推动“双元制”本土化进程,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2023年,在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30周年之际,太仓举办系列活动庆祝中德合作。“德企之乡”三十而立, “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展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在太仓市罗腾堡风情街上,开设有多家德式面包房、德式餐厅等。30多年来,太仓当地政府越来越注重中德文化交流互鉴,为德企及其员工提供舒适、完备、便捷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太仓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更加优美。空闲时间,我经常和家人在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散步。”阿斯曼表示,“我对中国文化和民族音乐充满兴趣。我还学会了吹竹笛,经常参加江南丝竹演奏,在外国人才艺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因为中文熟练,我还被多次邀请主持太仓德国啤酒节。”

除啤酒节外,太仓还经常举办马拉松友谊赛、中德艺术家沙龙、“中德友谊杯”乒乓球赛等活动,并引入中德友好幼儿园等国际化服务设施,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安居于此。

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作的德国企业家冈瑟·克莱因也深深被太仓的魅力吸引。“我很享受在这里的时光。中国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悠久丰富,人文气息浓厚,令我着迷。我喜欢去看当地的戏曲演出,欣赏民乐演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德企在太仓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当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是指通过校企合作,以学徒制方式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太仓政府推动太仓职业院校与德企开启了“双元制”本土化进程。

来到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健雄—莱茵科斯特工业4.0教学工厂内,5名穿着工装的大学生正在操作电气自动化培训设备,一旁的老师在电脑系统里对学生的编程训练进行技术指导。该中心是学院与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司共建的培训中心,学生在这里接受两年“双元制”职业教育后,前往太仓德企实习一年,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晓刚介绍:“多年来,太仓与德企合作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为尖端制造业输送技术人才,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太仓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招聘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工,这对一个机床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瑞斯特表示。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司总裁艾瑞克·莫斯卡瓦表示,“双元制”教育在太仓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有力促进了德中产业合作,推动德企高质量发展。

看好中国经包養網济前景和市场潜力——

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

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稳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受到包括德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普遍欢迎。

德国经济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包養行情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德国商会年初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指出,九成以上受访企业将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有54%受访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克莱因说,当初企业来华设厂,是应德国客户的要求而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市场如同磁铁一样对外企具有吸引力。中国市场在集团总体业务占比从最初的一小部分到如今的约50%,我们相信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自2004年落户太仓以来,欧亚瑟水艺的实际投资一直在增加,厂房建设也从一期扩展到二期。”沈亚表示,“中国的营商环境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过去3年我们的业务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未来集团将继续抓住中国机遇,增加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

马莉珂表示,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她就多次参加太仓德企的增资扩产剪彩仪式。“大多数德国企业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希望扎根中国并继续扩大在华业务。”马莉珂说。

“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总量和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巨浪集团将会继续加强在华业务。”瑞斯特表示。

“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资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展现良好增长势头,希望更多德企抓住机遇、继续投资中国。”阿斯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