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见证·查包養網站中国机遇)_中国网

在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正在进行实操。

本报记者 刘仲华摄

太仓高新区内,一家德企的工作场景。

太仓高新区供图

今年年初,随着德国伯曼公司在中国江苏省太仓市注册,位于太仓的德国企业总数增至500家。

太仓是目前在华德企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一座江南小城,靠什么吸引众多德企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江苏太仓,探访这里的德国企业,听工作人员讲述企业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故事,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机遇。

优良营商环境和专业服务吸引德企纷纷落户——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到第100家德企落户,一共花费了14年时间;从第400家德企落户到第500家落户,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包養網。太仓吸引德企投资速度不断加快,跟地方政府与德企之间良好的政企关系密不可分。“政府服务周到细致”“政府与企业的沟通非常顺畅”“政府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记者采访时,几乎每家德企负责人都不吝赞美之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走进博恩斯坦电子(太仓)有限公司,整洁明亮的厂房内,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熟练操作。公司总经理让·阿斯曼拿起操作台上的一个白色方形开关向记者介绍:“这种安全开关广泛用于电梯等设备。目前安全开关的工业标准是100万次无故障,而博恩斯坦的产品可以达到1000万次。”

阿斯曼来太仓已近20年,听到太仓德企数量突破500家的消息时,他非常开心:“太仓政府为德企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这里的营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德企纷纷落户,产生了集群效应,比如汽车零件制造商的落户吸引了机床制造商,机床制造商又吸引了模具制造商……就这样,太仓逐步建立起围绕汽车零件、机床等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德国巨浪集团在高速数控机床领域处于领先位置。集团太仓公司首席技术官威利·瑞斯特向记者介绍,集团2012年在太仓建厂,后来将中国总部也搬到这里。“选择落户太仓,既是看中这里德企聚集,产业链完备,也是因为当地政府向企业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服务。”

位于太仓市中心的东亭大厦门口,旗杆上飘扬的中德两国国旗在蓝天下格外醒目。这是2016年落户太仓的太仓德国中心,为大厦里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近50家企业提供一站式商业服务。

“这里是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太仓德国中心总经理马莉珂告诉记者,太仓德国中心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德企招商管理运营平台,吸引了销售、法律、会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德企。马莉珂表示:“太仓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专业服务吸引了我们,特别是太仓对德企的支持让我深有感触。太仓高新区为每家德企分配一个政企事务官,企业碰到难题,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的联络员。这种高效的服务让我印象深刻。”

产业集聚效应保障供应链稳定——

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

走进欧亚瑟水艺(太仓)有限公司仓库,工人们正忙着整理货品,其中有白色的花架、黑色的管线等。这是一家德国多媒体音乐喷泉和花园池塘水质净化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我们生产所需的料件有4000多种。200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几乎所有料件都要从德包養国进口。随着本土化战略加速,在中国生产的料件占比不断提高,迄今已达95%以上。”公司总经理沈亚向记者介绍,“现在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本土供应商达150多家,太仓公司为整个欧亚瑟集团提供了60%以上的料件。”

近年来,落户太仓的德企纷纷加强本土化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土企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本土供应商的快速发展,也帮助德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博恩斯坦在全球有5个生产基地,中国是除了总部之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我们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有近百家本地供应商为我们供货,70%分布在苏州地区。”阿斯曼介绍,博恩斯坦公司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理念,在太仓拥有研发、销售、质控、工程、售后等全链条环节,“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中,约60%供应中国市场,还有一部分为总部供货,本土化战略显著提升了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巨浪集团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的机床产量不高,但精密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同上下游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太仓中德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得益于产业集聚效应,这里的供应链稳定,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高质量的配件。”瑞斯特说。

目前,太仓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人民币。高质量利用外资为太仓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而德包養網企也在积极融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抓住中国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国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在30年的时间里,先后11次增资,从最初仅6名员工、占地4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7万平方米自建厂房、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的“弹簧王国”。

2023年底,德国轴承制造商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厂正式启用。同时,舍弗勒与太仓高新区签订新能源三期项目投资协议。舍弗勒集团汽车科技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表示:“二期工厂的启用,是舍弗勒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加快中国业务发展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迄今,舍弗勒在太仓先后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110亿元人民币。随着新制造基地的启用,太仓已成为舍弗勒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推动“双元制”本土化进程,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2023年,在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30周年之际,太仓举办系列活动庆祝中德合作。“德企之乡”三十而立, “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展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在太仓市罗腾堡风情街上,开设有多家德式面包房、德式餐厅等。30多年来,太仓当地政府越来越注重中德文化交流互鉴,为德企及其员工提供舒适、完备、便捷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太仓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更加优美。空闲时间,我经常和家人在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散步。”阿斯曼表示,“我对中国文化和民族音乐充满兴趣。我还学会了吹竹笛,经常参加江南丝竹演奏,在外国人才艺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因为中文熟练,我还被多次邀请主持太仓德国啤酒节。”

除啤酒节外,太仓还经常举办马拉松友谊赛、中德艺术家沙龙、“中德友谊杯”乒乓球赛等活动,并引入中德友好幼儿园等国际化服务设施,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安居于此。

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作的德国企业家冈瑟·克莱因也深深被太仓的魅力吸引。“我很享受在这里的时光。中国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悠久丰富,人文气息浓厚,令我着迷。我喜欢去看当地的戏曲演出,欣赏民乐演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德企在太仓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当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是指通过校企合作,以学徒制方式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太仓政府推动太仓职业院校与德企开启了“双元制”本土化进程。

来到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健雄—莱茵科斯特工业4.0教学工厂内,5名穿着工装的大学生正在操作电气自动化培训设备,一旁的老师在电脑系统里对学生的编程训练进行技术指导。该中心是学院与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司共建的培训中心,学生在这里接受两年“双元制”职业教育后,前往太仓德企实习一年,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晓刚介绍:“多年来,太仓与德企合作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为尖端制造业输送技术人才,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太仓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招聘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工,这对一个机床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瑞斯特表示。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包養網比較司总裁艾瑞克·莫斯卡瓦表示,“双元制”教育在太仓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有力促进了德中产业合作,推动德企高质量发展。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和市场潜力——

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

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稳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受到包括德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普遍欢迎。

德国经济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德国商会年初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指出,九成以上受访企业将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包養網有54%受访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克莱因说,当初企业来华设厂,是应德国客户的要求而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市场如同磁铁一样对外企具有吸引力。中国市场在集团总体业务占比从最初的一小部分到如今的约50%,我们相信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自2004年落户太仓以来,欧亚瑟水艺的实际投资一直在增加,厂房建设也从一期扩展到二期。”沈亚表示,“中国的营商环境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过去3年我们的业务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未来集团将继续抓住中国机遇,增加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

马莉珂表示,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她就多次参加太仓德企的增资扩产剪彩仪式。“大多数德国企业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希望扎根中国并继续扩大在华业务。”马莉珂说。

“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总量和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巨浪集团将会继续加强在华业务。”瑞斯特表示。

“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资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展现良好增长势头,希望更多德企抓住机遇、继续投资中国。”阿斯曼表示。

守护中欧班列的查包養“女飞人”_中国网

1月12日,在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力工区,何雪(左一)和母思琪(左二)所在的工区灯桥检修小组在进行分工点名。

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兴隆场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作为重庆铁路枢纽的“心脏”,这里承担了中欧国际班列的列车解体、编组任务。

“00后”女孩何雪和母思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包養網比較力工区的两名电力线路工。每个夜晚,她们和工友背负数公斤重的工具材料,从地面沿着近7包養網0度的爬梯攀上22米高的电塔包養網價格和17米高的灯桥,对这里的5000余盏灯进行巡检维修,确保编组站场的照明安全。

包養

这群守护中欧班列的年轻“女飞人”,用他们的坚守将光照亮编组站场内的每一寸钢轨包養,守护着每一趟从这里驶出的中欧班列。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大查包養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密码_中国网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是个居住着186户、618人的小村庄,居民中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相七个民族。从“人穷路烂,人心涣散,矛盾不断”到“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郑家庄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
  近年来,郑家庄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七个民族一家亲”,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殊荣。
  走进郑家庄,探寻“民族团结”与“富民强村”双推进的幸福密码,村民会通俗地告诉你:村事坐拢来商量,大家互助奔小康。

党建引领夯实“和谐根”

20多年前,郑家庄村党支部成立,何国祥当选党支部书记。随后,他带领全村党员,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推动民族团结发展进步。
  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设立党员积分表,建立党员评分制度,每月对党员进行评分;培养党员成为“法治带头人”,建立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机制……何国祥说,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富民兴村”发展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块、延伸到基层末梢。
  “我59岁,党龄22年。”管理郑家庄党员资料的郑泮池说,目前郑家庄共有50名党员,30岁至40岁的党员占比大,与周围村庄相比,总人数不多的郑家庄党员占比多,尤其是年轻党员多。“郑家庄每年都有人被批准入党。”这令全村人感到骄傲。
  多年来,郑家庄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为抓手,让党的声音走进各族党员群众。“党员要带头出来做事情。”郑泮池说,村里修路时,为尽快完工,把道路分段,党员分别负责,他们义务劳动,提高了效率。郑泮池认为,这就是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现在,他常鼓励优秀的年轻人积极入党。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以党支部为圆心,以党支部书记和两个村民小组长为内圈,以民族同心议事代表为外圈,成立“民族同心”议事会。“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选好带头人。”三营镇党委副书记张智说,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是个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甘于奉献包養的藏族汉子,20多年来,坚持与支部委员和村民小组长一道发展生产想点子、解决纠纷冲在前、红事白事齐帮忙,成为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团结和谐的“维护者”、互帮互助的“排头兵”。

民族团结共育“石榴花”

走进郑家庄,村中绿树成荫,石板路干净整洁,路边沟渠清流淙淙,别具风情。在这里,村民们自称“七个民族一家人”。何国祥说,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七个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尊重、相互交融。
  民族间通婚对现在的郑家庄来说已不是稀罕事,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是件“大事”。当年,何国祥和白族姑娘郭杏花结婚时承受着较大压力,甚至很多亲戚都不接受。何国祥说,不通婚是过去的“老古董”,这让各民族间产生缝隙,夫妻只要生活在一起幸福,是哪个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干涉”已写进了郑家庄的村规民约。郑家庄有两个村民小组,村民选出两个小组长,分别是藏族村民杨秀弟和汉族村民王庆荣。杨秀弟说,目前郑家庄中民族间相互通婚超过七成,很多家庭由三个不同民族组成。
  郑家庄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上,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等分布在各处。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欢聚在一起按藏族的习俗过年;彝族火把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唱歌、吃饭;春节、中秋节等成为全村共同的节日……
  中秋节举办“中秋团圆饭”,参与的700多人在“团圆饭”里话乡情、谋发展,20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年农历八月十三,郑家庄就开始筹备团圆饭。“办团圆饭的钱,都是村民‘众筹’的。”杨秀弟介绍,村民积极参与团圆饭的筹备,采买食材、炒菜做饭……“团圆饭要准备90多桌,大家携亲带友,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场团圆饭包養網排名不是说全村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就完事了,而是促进村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外打拼了大半年可以回家看看老人,看看亲戚朋友,同时发挥协调村民间关系的作用,就算过去半年有什么摩擦,借这个机会,大家一劝也就消除了。
  2012年,村里打算在湿地公园内建包養網一座供村民歇息的凉亭,村民希望凉亭能展现各民族元素。“设计时考虑七个民族的元素,为把亭子造得让大家满意,我们费了一番心思。”杨秀弟说,最终,建筑采用汉族凉亭形式,亭顶融入傣族元素,柱梁是藏族风格,凉亭红、白两色分别展示彝族与白族风采,傈僳族与纳西族的特点体现在凉亭内的文字上。
  目前,郑家庄各民族群众之间“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成得了朋友”,实现文化共享。年逾五旬的傣族村民张茶花说,各族村民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产业发展奏响“奋进曲”

48岁的汉族村民王洪康是郑家庄出了名的致富能手,跟他一起外出做药材生意的村民不下10人。在王洪康帮助下,这些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改革开放后,郑家庄藏族村民探索出收购、加工、销售中药材的致富门路,并且互助互帮,带领其他民族村民,拓展商贸领域,形成“师傅带徒弟,先富帮后富”的氛围。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何国祥书记走南闯北做药材生意。他手把手地教我辨识各类中药材。我结婚后,他又垫出本钱让我‘自立门户’。”王洪康说,经多年打拼,2008年他就拆掉破旧老房子,花30万建起一栋小楼。
 包養網比較 王洪康也从何国祥身上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带着村民一起致富。你带我,我帮你……郑家庄把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全村七个民族中都有人做药材生意。
  多年来,郑家庄持续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路子,巩固发展“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的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繁荣的格局。为了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郑家庄聚焦民族文化旅游、中草药材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三大主题”,以农家乐为载体,培育和发展家庭旅游、特色餐饮、休闲住宿等乡村旅游产品。
  目前,郑家庄已有木瓜园、藏家怡园、启航园等农家乐,村子基本具备吃、住、行、游等功能要素。
  郑家庄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建设多民族文化广场、湿地公园,实施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彩绘工程,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村子盘活土地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休闲纳凉、民族风情等于一体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打卡点。
  接待游客8万人,带动旅游消费近500万元;全村中草药材营销年收入达70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达1660.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40元……“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何国祥说,郑家庄现在是生态宜居、文化丰富、人民富裕。

文明新风吹进“幸福村”

68岁的村民杨学礼每天都要打扫屋外公共区域的卫生,这是老杨的习惯,也是郑家庄村规民约“三清洁”中的规定。“全村人都爱护卫生,都参与打扫,村子就干净,生活才舒服。”杨学礼说。
  “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让道路更靓,河流更清、村庄更美,共创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被写进郑家庄村规民约,要求每位村民都参加环境整治工作,维护村容村貌。在“门前三包”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村里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等评比表彰,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爱干净”的良好氛围。
  村里还建立“群众积分制”,由村民自主记分,党支部进行审核,每位村民每季度积分情况都及时公开,全年累计积分结果出来后,就召开户主大会,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获“星级家庭”荣誉称号,“小积分”发挥“大作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
  在郑家庄党员活动室,摆放着好人好事簿。王庆荣介绍,这本簿是2012年党支部倡导制作的,记录下村里文明美好的瞬间:郑文新无偿让地、郑泮池清除沟道垃圾……“都是小事,我们都记下来,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王庆荣说。
  郑家庄动员各民族群众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实行由党支部书记(1位)、村民小组长(2位)和议事代表(7个)组成的“1+2+7”村民议事制度,形成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共建共治局面。“新房落成、孩子升学、结婚等也不大操大办了。”55岁的村民段志华说,村里兴起文明新风。
  目前,村里划分8个网格,19名中心户长承担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职责,深化“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群防群治格局。全村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轮流值班,每晚7点至次日早8点,沿村巡逻。洱源县公安局三营派出所所长杜昭告诉记者,自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成立后,村里未发生治安或刑事案件,村民小矛盾也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白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彝族老爹湿地公园喝茶闲谈,帮着看管学步车里的纳西族小孩;你无私传授我药材知识和生意经,我传授你种植养殖技术……郑家庄不同民族群众“坐得拢一张桌,吃得拢一锅饭,喝得拢一碗酒”,做到“有事坐拢来商量”。83岁的村民郑晓东说,大家住在花园一样的村子里,氛围很和谐,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本报记者王长山 丁怡全 杨静)

那个趴在床上听课的小女孩查包養網站已圆大学梦_中国网

包養網 花園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在广西灵川县灵川镇的三叉尾小学,董倩趴在床上听课(2012年9月13日摄)。下图为:在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董倩(前)在课堂上听课(2024年3月13日摄)。

趴在包養網價格床上、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几乎没有一天能像双腿健康的人那样行走的董倩,在追梦路上一直奋力前行,一日也没有停歇。

董倩现在是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工程技术系的学生。出生8个月时,她在一次学步中意外摔倒导致左腿骨折。此后,她几乎摔重一点就骨折,直到两岁才被诊断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又称“瓷娃娃病”,轻微碰撞也可能造成严重骨折。

2012年9月13日,记者在广西灵川县灵川镇三叉尾小学采访时,时年9岁的董倩在这里读三年级。为了让董倩顺利上学,家人为她专门制作了一张安装轮子可以自由推动的小床,上课时把床放到教室里让她趴在床上听课,下课后就把床推回宿舍让她吃饭休息。

2022年,董倩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圆了大学梦。她的大学辅导员毛文慧说,董倩是一个坚强懂事勤奋的学生,先天的缺陷没有磨灭她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学后,学校给她安排了一间特殊宿舍,包括床铺在内的各项设施,都根据她的身体条件布置,让她在校生活尽量方便舒心。

包養董倩说,小学除了趴在床上听课,几乎所有行动都依靠轮椅,初中到现在依靠拐杖支撑着行走。这么多年的磨难能坚持下来,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她坚信,有多坚定的信念,就有多勇毅的行动,有多强大的意志,就有多光明的未来,不管今后遇到多大困难,她都会咬紧牙关,朝着梦包養網的方向继续前行。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从吃什么到去哪儿吃 看餐饮消费如何再挖新潜力_中查包養心得国网

淄博烧烤、东北铁锅炖、天水麻辣烫,这两年一个接一个城市因特色美食而迅速火出圈。一道地方特色菜带火一座城。吃什么?去哪儿吃?这不仅仅是文旅产业的焦点,它本身就是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商务部:22项具体政策措施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地方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休闲餐饮等业态,创新餐饮业消费场景。

《指导意见》从七个方面,包括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增强餐饮业发展动包養網能、弘扬优秀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加强组织保障等,提出了22项具体政策措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落实举措,跟踪包養落实成效,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建设平台载体,培育一批中华美食街区,指导地方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休闲餐饮等业态,创新餐饮业消费场景;完善餐饮业标准体系,推进餐饮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动中餐“走出去”。

此外,还将加强宣传引导,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总结推广各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复苏明显 去年“下馆子”花了5.29万亿元

2023年我国餐饮业明显复苏,全国餐饮收入达5.2包養行情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2%。尽管复苏明显,但是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目前,餐饮服务仍然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包養網、安全基础薄弱、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

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日常消费,不少人外出就餐会选择有品牌的特色餐饮连锁店。我国的大型餐饮企业的连锁化率在80%左右,中小型的品牌企业连锁化率在50%左右。可以说,品牌化是老百姓信任餐饮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

去哪儿吃:社区餐厅成餐饮消费新场景

说到餐饮消费的新场景,眼下,社区食堂成了不少居民的选择。

在江苏扬州的九龙湾社区,每到饭点,社区餐厅便逐渐热闹起来,不少居民陆续到这里排队用餐。这个社区住着近3000多位老人,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着助餐需求,社区餐厅便成了他们的用餐首选。

江苏省扬州市九龙湾社区居民 周新梅:口感包養網比較挺适合老年人的,菜烧挺烂的,又不是很咸,比我们在家里烧得好吃。

在四川省江油市川矿社区,社区餐厅最初的想法是服务老年群体,没想到不仅留住了老年人的胃,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在河南郑州,社区餐厅逐渐衍生出了社交功能,成了社区居民们的线下“朋友圈”。

去哪儿吃:社区和乡村餐饮 发展潜力足

除了连锁餐厅、特色小吃,当前,餐饮供给结构可以说是出现了更加细分的变化,那么,不同的餐饮消费场景,尤其是社区餐饮、乡村休闲餐饮,如何深挖潜力?

《指导意见》提出,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支持设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社区餐饮网点,鼓励地方向提供社区老年人供餐、助餐服务的有关机构给予适当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包括老年人的便利的这个坡道,进入餐厅要有坡道,要有升降电梯,甚至针对老年人推出老年人的食谱。因为老年人是要低油低糖,那就是要在特定的区域要拨付一定的场所、低的租金,满足公益的餐饮的服务,这个是政府必须下力量。

鼓励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下沉发展,挖掘县域餐饮市场潜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培训、场地等支持政策,引导专业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发展乡村休闲餐饮。

餐饮消费如何再挖潜?

从总体来看,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以上,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可以说,餐饮业是透视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那么,此时发布这样一份《指导意见》,将能如何深挖餐饮消费潜力?戳视频,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的分析。

查包養“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见证·中国机遇)_中国网

在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正在进行实操。

本报记者 刘仲华摄

太仓高新区内,一家德企的工作场景。

太仓高新区供图

今年年初,随着德国伯曼公司在中国江苏省太仓市注册,位于太仓的德国企业总数增至500家。

太仓是目前在华德企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一座江南小城,靠什么吸引众多德企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江苏太仓,探访这里的德国企业,听工作人员讲述企业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故事,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机遇。

优良营商环境和专业服务吸引德企纷纷落户——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到第100家德企落户,一共花费了14年时间;从第400家德企落户到第500家落户,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太仓吸引德企投资速度不断加快,跟地方政府与德企之间良好的政企关系密不可分。“政府服务周到细致”“政府与企业的沟通非常顺畅”“政府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记者采访时,几乎每家德企负责人都不吝赞美之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高质量吸引外资的秘诀之一。

走进博恩斯坦电子(太仓)有限公司,整洁明亮的厂房内,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熟练操作。公司总经理让·阿斯曼拿起操作台上的一个白色方形开关向记者介绍:“这种安全开关广泛用于电梯等设备。目前安全开关的工业标准是100万次无故障,而博恩斯坦的产品可以达到1000万次。”

阿斯曼来太仓已近20年,听到太仓德企数量突破500家的消息时,他非常开心:“太仓政府为德企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这里的营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德企纷纷落户,产生了集群效应,比如汽车零件制造商的落户吸引了机床制造商,机床制造商又吸引了模具制造商……就这样,太仓逐步建立起围绕汽车零件、机床等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德国巨浪集团在高速数控机床领域处于领先位置。集团太仓公司首席技术官威利·瑞斯特向记者介绍,集团2012年在太仓建厂,后来将中国总部也搬到这里。“选择落户太仓,既是看中这里德企聚集,产业链完备,也是因为当地政府向企业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服务。”

位于太仓市中心的东亭大厦门口,旗杆上飘扬的中德两国国旗在蓝天下格外醒目。这是2016年落户太仓的太仓德国中心,为大厦里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近50家企业提供一站式商业服务。

“这里是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太仓德国中心总经理马莉珂告诉记者,太仓德国中心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德企招商管理运营平台,吸引了销售、法律、会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德企。马莉珂表示:“太仓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专业服务吸引了我们,特别是太仓对德企的支持让我深有感触。太仓高新区为每家德企分配一个政企事务官,企业碰到难题,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的联络员。这种高效的服务让我印象深刻。”

产业集聚效应保障供应链稳定——

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

走进欧亚瑟水艺(太仓)有限公司仓库,工人们正忙着整理货品,其中有白色的花架、黑色的管线等。这是一家德国多媒体音乐喷泉和花园池塘水质净化领域的专精特新企包養业。“我们生产所需的料件有4000多种。200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几乎所有料件都要从德国进口。随着本土化战略加速,在中国生产的料件占比不断提高,迄今已达95%以上。”公司总经理沈亚向记者介绍,“现在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本土供应商达150多家,太仓公司为整个欧亚瑟集团提供了60%以上的料件。”

近年来,落户太仓的德企纷纷加强本土化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土企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本土供应商的快速发展,也帮助德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博恩斯坦在全球有5个生产基地,中国是除了总部之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我们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有近百家本地供应商为我们供货,70%分布在苏州地区。”阿斯曼介绍,博恩斯坦公司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理念,在太仓拥有研发、销售、质控、工程、售后等全链条环节,“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中,约60%供应中国市场,还有一部分为总部供货,本土化战略显著提升了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巨浪集团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的机床产量不高,但精密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同上下游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太仓中德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得益于产业集聚效应,这里的供应链稳定,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高质量的配件。”瑞斯特说。

目前,太仓半数以上德企开展本土化研发,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人民币。高质量利用外资为太仓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而德企也在积极融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抓住中国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国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在30年的时间里,先后11次增资,从最初仅6名员工、占地4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7万平包養網方米自建厂房、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的“弹簧王国”。

2023年底,德国轴承制造商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厂正式启用。同时,舍弗勒与太仓高新区签订新能源三期项目投资协议。舍弗勒集团汽车科技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表示:“二期工厂的启用,是舍弗勒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加快中国业务发展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迄今,舍弗勒在太仓先后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110亿元人民币。随着新制造基地的启用,太仓已成为舍弗勒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推动“双元制”本土化进程,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2023年,在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30周年之际,太仓举办系列活动庆祝中德合作。“德企之乡”三十而立, “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展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在太仓市罗腾堡风情街上,开设有多家德式面包房、德式餐厅等。30多年来,太仓当地政府越来越注重中德文化交流互鉴,为德企及其员工提供舒适、完备、便捷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太仓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更加优美。空闲时间,我经常和家人在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散步。”阿斯曼表示,“我对中国文化和民族音乐充满兴趣。我还学会了吹竹笛,经常参加江南丝竹演奏,在外国人才艺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因为中文熟练,我还被多次邀请主持太仓德国啤酒节。”

除啤酒节外,太仓还经常举办马拉松友谊赛、中德艺术家沙龙、“中德友谊杯”乒乓球赛等活动,并引入中德友好幼儿园等国际化服务设施,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安居于此。

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作的德国企业家冈瑟·克莱因也深深被太仓的魅力吸引。“我很享受在这里的时光。中国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悠久丰富,人文气息浓厚,令我着迷。我喜欢去看当地的戏曲演出,欣赏民乐演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德企在太仓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当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是指通过校企合作,以学徒制方式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太仓政府推动太仓职业院校与德企开启了“双元制”本土化进程。

来到位于太仓市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健雄—莱茵科斯特工业4.0教学工厂内,5名穿着工装的大学生正在操作电气自动化培训设备,一旁的老师在电脑系统里对学生的编程训练进行技术指导。该中心是学院与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司共建的培训中心,学生在这里接受两年“双元制”职业教育后,前往太仓德企实习一年,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晓刚介绍:“多年来,太仓与德企合作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为尖端制造业输送技术人才,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太仓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招聘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工,这对一个机床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瑞斯特表示。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司总裁艾瑞克·莫斯卡瓦表示,“双元制”教育在太仓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有力促进了德中产业合作,推动德企高质量发展。

看好中国经包養網济前景和市场潜力——

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

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稳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受到包括德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普遍欢迎。

德国经济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包養行情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德国商会年初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指出,九成以上受访企业将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有54%受访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克莱因说,当初企业来华设厂,是应德国客户的要求而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市场如同磁铁一样对外企具有吸引力。中国市场在集团总体业务占比从最初的一小部分到如今的约50%,我们相信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自2004年落户太仓以来,欧亚瑟水艺的实际投资一直在增加,厂房建设也从一期扩展到二期。”沈亚表示,“中国的营商环境为外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过去3年我们的业务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未来集团将继续抓住中国机遇,增加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

马莉珂表示,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她就多次参加太仓德企的增资扩产剪彩仪式。“大多数德国企业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希望扎根中国并继续扩大在华业务。”马莉珂说。

“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总量和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巨浪集团将会继续加强在华业务。”瑞斯特表示。

“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资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展现良好增长势头,希望更多德企抓住机遇、继续投资中国。”阿斯曼表示。

图片故事丨查包養行情大别山下的茶乡女孩_中国网

3月26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土门村,肖珺景与姥爷周祖宏(右)在自家茶厂炒茶。

春到大别山,绿意盎然,茶香四溢。“95后”女孩肖包養平台推薦珺景每天忙着采茶、直播、跟客户谈合作。

今年27岁的肖珺景从包養網小在茶乡长大,家里世代包養網排名制茶。姥爷周祖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包養传承包養網排名人,父亲也是制茶高手。

2019年大学毕业后,肖珺景回到家乡开始钻研制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信阳毛尖,肖珺景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科普茶功效、推广茶文化。目前她在短视频平台已收获2万多粉丝。“我想传承推广好信阳毛尖非遗手工炒制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茶文化。”肖珺景说。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新华全媒+丨出发吧!新同学——查包養多地中小学“迎新”现场扫描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题:出发吧!新同学——多地中小学“迎新”现场扫描

新华社记者

丰富多彩的入学形式,各方面兼顾的入学教育内容,努力营造的家校共育氛围……开学季,多地中小学推出富有特色的迎新举措,帮助小学一年级、初一、高一的新同学们适应新环境。迈入洋溢着朝气与活力的校园,新生们正满怀憧憬站在新起点上,朝着崭新的学习生活出发。

创新入学形式 迎接新同学

踏入学校,拿到校园打卡单,在各体验区打卡,集齐印章领取开学礼……在浙江嘉兴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通过这一套趣味流程认识新环境。在图书馆挑选感兴趣的图书,在体育馆打球跳绳挥洒汗水,在美术教室和琴房感受艺术魅力,孩子们在打卡体验中玩得不亦乐乎。

“各体验区都有老师介绍校园场地,一些高年级学生也参与引导,新生们在此过程中能很快熟悉校园,为校园生活做好准备。”学校一年级教师费秋萍说。

正衣冠、点朱砂、击鼓明志、赠笔仪式……在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通过“开笔礼”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开启人生第一个重要学习阶段。“‘开笔礼’在古代是孩子们正式进入学堂时的传统教育礼仪。新生们在其中可将自己代入,感受启蒙教育。”学校一年级一班班主任李芳说。

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一年级新生和家长在“开笔礼”仪式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樊雨晴 摄

“新生入学时的仪式感能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意识,明确角色定位,更加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肖龙海说。

为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各具特色的引导措施。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组织高一新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校史讲座、心理健康指导等,帮助学生在入校前完善思想认知、做好心理调适。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在开学第一周制定“学习准备期”课程。在浙江,遂昌县实验小学开展幼小衔接新生暑托班,通过礼仪、运动、艺术等多方面课程,让孩子了解并喜欢上学校的学习生活。

丰富教育内容 开启新阶段

“新生入学教育是其迈入全新包養学习阶段后‘第一粒扣子’,对后续学习生活有重要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祖兵说,学校在此时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新阶段的学习生活目标。

开学首日,迎着朝阳,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汪拥军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寄语新生规划好高中生活,做独立思考的包養網探索者,胸怀家国,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台下,高包養一新生姚亦尧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对理工科非常感兴趣,以后想报考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他希望将个人人生目标融入国家发展需求,以后为科技进步作贡献。

校园安全、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等主题,让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丰富。

四川省凉山州,一场主题为“防汛防地灾暨校园安全”的开学第一课日前在西昌市大箐小学各班举行。课堂上,一年级新生通过生动的方式学习避险自救知识。学校教师沙马比尔说,学校地处山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一年级新生在高年级学生志愿者带领下,游览学校人工智能馆、航天馆等,打卡完成各场馆闯关任务。学校学生家长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欣竹说,其中的科创体验有助于开启孩子们在学校创新创造的大门。此外,学校还设计了“诗词天宫”体验活动,新生在老生带领下朗读古代诗词名篇,亲包養網近、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学校人工智能馆观看3D打印机打印的作品。新华社记者邢拓 摄

家校共同努力 书写新篇章

对于家住浙江丽水市的妈妈叶艳景来说,这个开学季有点特别:女儿纪昀朵上了小学一年级,儿子升入初中开始住校,两个孩子各自开启了人生新旅程。作为新生家长的她该如何做?为此,她聆听了学校的家庭教育讲座,希望能获得更多教育灵感,增强孩子面对新学期新挑战的信心。

李芳认为,和其他年级学生家长相比,新生家长对孩子情况容易着急敏感,这就需要老师带领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变化,共同陪伴并帮助孩子顺利开启人生新阶段。

开学季,中小学通过多种方式对接新生家长,促进家校共育。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老师在新生家长会上介绍高中阶段孩子们的身心特点,让家长一同适应新阶包養段的新变化;在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家庭教育指导课、相关视频和学习手册齐上阵,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小学教师梁昌丹认为,家长在孩子启蒙阶段有重要作用,应当重视亲子阅读,以多种游戏形式加强孩子专注力训练,培养积极情绪,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新生入学仪式、开学第一课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重视平时教育教学过程。”肖龙海说,老师和家长在其中应共同引导孩子,给予支持鼓励。他建议家长加强对孩子在校情况和心理状态的关注,潜移默化做好榜样示范,帮助孩子学有所获、快乐成长。(记者张晓洁、邢拓、赵叶苹、万芃琦、袁睿)